1.古筝学到战台风是什么水平

2.古筝曲战台风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古筝曲战台风完整版_古筝曲战台风深度解析

《战台风》是中央/中国音乐学院古筝考级7级考级曲。

中央音乐学院七级曲目如下:高山流水、幸福渠、秦桑曲、粉红莲、蕉窗夜雨、孔雀东南飞、战台风、英雄们战胜大渡河、春涧流泉。

《战台风》简介:

《战台风》

作曲:王昌元,演奏:王中山。

1965年,当时王昌元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在校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有感于工人与台风博斗的壮观感人的情景,创作了《战台风》这一首筝独奏曲。

这是现代浙派筝史上很有影响的一首创作筝曲。乐曲通过描写码头工人与台风搏斗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难勇敢豪迈的气魄,以及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定胜天”的乐观情绪和坚定的信念。全曲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突出。

古筝学到战台风是什么水平

记错了吧,是七级,不是七段,一般都分为四段。1.前奏一直到刮奏阶段;2.刮奏到扫摇;3.点奏;4.尾声

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以快速激烈的节奏,表现出码头工人生气勃勃、热烈欢腾的劳动场景。在连续弹奏快速八分音符的时候,节奏上不要越弹越快,手指的发音应该坚实、有力。

第二部分是描写台风袭击,这一乐段形象地描绘也了台风的剧烈,演奏手法用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扣摇等技法来模拟台风的呼啸。在模仿台风的演奏时,要体会那种由远至近、由慢渐快的风速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强而不燥的音色。

第三部分通过旋律节奏由疏到密、由简至繁的多种变奏手法,表现出了工人与台风激烈搏斗的场面。稳定的节奏象征着坚定的信念也是这一乐段情绪上突出性的渲染。

第四部分以流畅的旋律,宽广、清新的旋律,描绘了雨过天晴后工人们胜利的喜悦。 第五部分描绘出欢腾码头的场景。它再现了码头工人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 这一段要求双手的弹奏在情绪和力度上更加激烈与突出。

古筝曲战台风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古筝学到战台风是七级的水平了。

《战台风》是古筝考级七级的曲目,曲风雄劲,比较挑战基本功。能完整弹奏下来不简单。

《战台风》惊世骇俗地一下子运用了好几种新型技巧,在当时的筝界掀起轩然大波。

例如,扫摇的运用,轮抹的使用,以及刮奏、扣摇、大段摇,乃至在筝的无高音区进行刮奏等,一改古筝演奏轻弹慢揉的演奏面貌,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使古筝这件古老的乐器奏出了时代的强音。

《战台风》的创作背景:

当时的王昌元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大一学生,和同学每周一次到上海的码头去“体验生活”,目睹了码头工人在台风来袭时,奋勇抢救物资、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无畏精神。王昌元有感于此,写作了这首筝乐作品《战台风》,它开启了古筝艺术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战台风》这首筝曲原名为《抢险》,在参加“上海之春”节目审查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的副院长谭抒真教授提议,将“抢险”改为“战台风”,变被动为主动。王昌元觉得这样一改的确不同,非常高兴,曲名由此改为《战台风》。

《战台风》创作时,王昌元的父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王巽之先生带领的乐器改革小组已基本完成了新型古筝的改革工作。

将古筝弦数增多,从原来的16根增至21根;将琴弦质地改变,将丝弦或钢弦改为钢丝、铜丝、尼龙丝相结合?改革之后的乐器,音域拓宽,音量加大,为《战台风》在筝上进行极大张力的音乐表现提供了可能。

战台风是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

此曲是继赵玉斋《庆丰年》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力作。刚开始的时候王昌元女士把作品命名为《抢险》,在后来一次音乐审查的时候改为《战台风》,作者认为命名为《抢险》显得被动,改为《战台风》后变被动为主动。王昌元觉得这样一改的确不同,非常高兴,曲名由此改为《战台风》。

年,王昌元赴美国肯特大学研究世界音乐,并在纽约、波士顿、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夏威夷、印地安娜等地巡回演出和讲学活动。

1988年,她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同年应邀赴以色列演出,1990年在香港举行独奏会,被喻为世界级的演奏家。

扩展资料:

《战台风》由5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1——33小节):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繁忙的码头景象。

第二段,台风袭击(散板部分):台风阵阵袭来,威胁着码头上货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节):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长。前4节是引子,38——44小节是主题。主题不断地出现,每次都有变化,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精神。

第四段,雨过天晴(157——179小节):台风过去了,码头工人为自己战胜了这场自然灾害,保护了国家财产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结尾又于第五段的开头叠置。

第五段(179——最后一小节):欢腾的码头。乐曲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气氛比第一段更加热烈、紧张,工人们又投入到繁忙的劳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