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琴和古筝,为何被古人认为“一雅一俗”?

2.古筝分哪些流派

3.古筝的特点是什么

4.古筝是哪个朝代发明的,背景是什么?

5.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

古筝文化背景_古筝文化背景图片

敦煌古筝最好。

一、敦煌古筝的音色

敦煌古筝的音色明亮、纯净,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表现力。其高音区尤为出色,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曲目中的细微情感和韵味。中音区则醇厚圆润,给人一种沉静、温暖的感觉。低音区则厚重有力,能够为整个乐曲增添浓厚的氛围和情感。

二、敦煌古筝的工艺

三、敦煌古筝的设计

敦煌古筝的设计也非常独特,其外观简约大方,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高雅、精致的感觉。此外,敦煌古筝还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如琴身的弧度设计、琴码的高度调整等,这些设计都使得演奏者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地演奏。

四、敦煌古筝的性价比

虽然敦煌古筝的价格相对较高,但是其性价比也非常高。在同等价位的古筝中,敦煌古筝的质量和性能都是非常出色的。由于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敦煌古筝的使用寿命也非常长,购买一次就可以使用多年。

敦煌古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一、敦煌古筝的历史背景

敦煌古筝起源于中国古老的敦煌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敦煌古筝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敦煌古筝的文化价值

敦煌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不仅具有音乐演奏的功能,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了儒、道、佛等不同思想流派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演奏敦煌古筝,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和古筝,为何被古人认为“一雅一俗”?

一、文化背景

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能听到如水一般的琴声悠然响起,时而舒缓如流泉,时而急越如飞,时而清脆如玉盘珠落,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

日月潭,碧波荡漾,位于台湾省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旧称水沙连、龙湖、双潭,亦名水里社。早在清朝时即被选为台湾八大景之一,有“海外别一洞天” 之称。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乐器,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更是一件伴随着中国悠久历史而诞生的文化遗产。古筝的结构是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等部件组成。

日月潭古筝,诞生自我国的宝岛台湾,晚清民国年间随大陆福建省地的制琴名家迁入台湾南头县,并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了充分的融合,选用上好的材料,力求音质为上,承袭百年的古法制琴工艺,深受广大爱琴人士的喜爱,如今已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历史沿革

陕西筝

陕西筝: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眼下“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

福建筝

福建筝:流行于闽南语系的厦门、晋江、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等闽南诸市县,习惯称福建筝为“闽南筝”。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间,古筝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着。历史上,中原人士几次大规模的南迁(公元四、五世纪),带去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古筝音乐也就随着中原人士的南迁,而传播到闽南一带。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闽南各县古筝制琴盛极一时,至清末民国初年,国运蹉跎、战火连年,一批制琴名家不得已而举家迁移台湾。

三、公司简介

为传承民族文明、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音乐为企业宗旨,台湾日月潭古筝正式与北京盛世雅歌琴行有限公司合作,服务大陆的客户,并指定北京盛世雅歌琴行成为唯一一家正式代理“日月潭古筝”的经销商。沐浴千年乐器文明的恩泽,努力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

台湾日月潭古筝,拥有一支专业的设计团队和一批技术精英,有着多年丰富经验的乐器制作大师,生产工艺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用料讲究、工艺精湛、音色纯真的特点,深受专业演奏家和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我们将站在更高的起点,通过不懈的努力,以执着的信念、博大的胸怀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明天创造更大的辉煌成就。

三、工艺特点

(一)选材精良

选择梧桐树的天然灵木特点,自古相传:“凤凰性格高节,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祥瑞之灵木,承接天地之音韵,桐木本身的密度小,通透性高,水透即过,声色传到极佳,是乐器制作中的高端之选。

(二)古法制琴

老梧桐木历经四季不同的温湿度变化沉淀后,截取最具精华的木段,将整块梧桐木以手工挖面抛制成半成品。再露天放置5年进行风化,使梧桐木内结构稳定,去除刚燥,才能取用为筝体琴板,使古筝内部共鸣和谐,弹奏时发出流畅、浑厚、干净、圆润、饱满的音色。

(三)音质为上

在创立之初就将音色放在第一位,坚持音质的特色以及形象设计,材料储存的概念根深蒂固,硬木的自然干燥时间长,有了材料的稳定性作为支持,最终才能确保音质的卓越。

古筝分哪些流派

因为古琴和古筝从起源方面来说就是不同的,据说古琴是伏羲发明的一种乐器,所以说琴在古代社会当中的地位比较高,所以在古人的心中认为秦所弹奏出来的音乐是古典音乐,在祭祀的时候也会用情来演奏乐曲,在古时会有专门的人员这种乐器,而古筝虽然说弹奏的音乐也非常好听,但是最开始的时候是和地方的一些戏曲或者是民间的一些音乐结合在一起,所以说大多数是在民间使用,所以说古琴和古筝才会被古人认为一雅一俗。

从这两种乐器音质的特点来看,也有很大的不同,古琴弹奏的时候感觉音质非常的厚实,谈到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余音绵长,给人一种非常宁静悠远的感觉,在古代的时候都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所以说古琴弹奏出来的风格更加符合古代文人的喜好,而且在古时候人们还会以前会有足可以看出秦这种东西在古代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多文人修身养性的一种乐器,而古筝这种东西体积相对比较大,他走的时候更能符合普通人的喜好。

我们在很多资料中都发现古筝大多数是在比较宽阔的场地来弹奏,可能在更多公共的场合出现的比较多,在古人的心中觉得古琴是能够愉悦自己的一种乐器,而古筝则是取悦别人的一种乐器,所以说不管是从两种乐器的特性还是说,从文化内涵都决定了两种乐器的不同之处

古琴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我们现在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好的乐器,能够提升人们对于音乐的品质要求,现在古筝也非常受到大家的欢迎,古琴在演奏的时候,更能够体现出优雅的特写,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对于古琴是非常偏爱的。

古筝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筝是一件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长于表达深沉广博音乐感情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中国古筝的各个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 

传统的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和客家筝派在中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些流派由于地域或语言的相近,在音乐上的交流比较频繁。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却又独立存在,有同有异,自成各具风格的流派。 

河南古筝是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在付玄《筝附?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20世纪20年代,遂平的魏子猷最早把河南古筝介绍出去,并传有《小开手》、《关雎》、《 天下大同》、《渔舟唱晚》等十余首乐曲。其学生有娄树华、梁再平、周希文、史荫美、程午加等。近几十年,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等。 

山东古筝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非常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其代表人物有黎邦荣、张为昭、张念胜、黎连俊、樊西雨、王殿玉、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该筝派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四段锦》、《天下同》、《美女思乡》等。 

潮州古筝主要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受闽南语系影响,形成独特的轻六、重六、活五等曲调。乐曲丰富独具一格。其代表人物有郭鹰,苏文贤、林毛根等。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秋思曲》等。 

客家派古筝流传于广东梅县,大浦等客家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客家音乐亦称汉乐,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典雅文静,秀丽委婉的风格。罗九香先生是近代客家筝曲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其师何玉斋先生的演奏,经过多年的演奏和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至今活跃在客家筝曲研究、教学、演奏等领域中的许多名家:史兆元、何宝泉、陈安华等大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代表曲目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 

浙江筝派流行在杭州一带。其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抒情性,戏剧性很强。演奏时,传统浙江筝派左手的揉、吟、滑、按技法较简单,只是对旋律做一些修饰,演奏时恰到好处,并不夸张。其代表人物有王巽之、项斯华、范尚娥等。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将军令》等。  陕西筝派是近年来复兴起来的流派,它的乐曲有的来源于陕西榆林流传下来的小曲;有的是根据西安鼓乐古谱编订的乐曲;还有很大一部分乐曲是根据秦腔、眉户改编创作的现代作品。陕西筝曲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眉户、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雨缠绵、委婉酸楚的“凄凉调”。 

福建筝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才挖掘出来的,很少流传。它的部分乐曲和音乐与潮州、客家筝音乐风格相近,也有同曲异名的属于南方筝派。乐曲大多平稳、缓慢。 

内蒙筝只有10弦,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虽然,中国古筝各流派的形成与流传地域、历史、传人、乐谱、技法、曲目及风格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是,从演奏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些流派的流传和发展都和传人富有个性的演奏有极大的关系。在同一个流派中,同一首乐曲往往会有许多名家演奏的不同版本。这里显示了传人不同的传承背景,也表现了传人各自的演奏特点和对乐曲艺术见解的不同认识与理解。传人们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广众长,并依据各地方言和习俗,融汇了各地民间说唱和器乐音乐,并经过长期的演奏实践,创造、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 

我们在学习传统流派的曲目时,常常会碰到一个曲目同时会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乐谱。有时侯,人们会误以为没有听说过或跟自己所学版本不同的曲目就是错误的。实际上,学习传统筝派,从众多传人的整体上去了解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学习者不但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理解不同传人的不同造句方法、不同变奏手法、不同技巧处理,还可以从大的方面去了解和把握流派的精神和风格。同时,不同审美、不同爱好的人也可以根据需要去选择自己喜爱的版本。

古筝是哪个朝代发明的,背景是什么?

古筝的特点是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

相关介绍: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

古筝传统的常用演奏手法用右手大、食、中、无名四指拨弦,演奏出旋律、掌握节奏,左手演奏法还有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调整音高,完善旋律。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

古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古筝音乐一般具有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这些特点。

古筝音乐在古代就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性表现得比较突出。弹筝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别是文人把古筝艺术融入诗词歌赋中,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百度百科-古筝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

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

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

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筝,通常人们又把它叫做古筝。这恐怕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

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筝曲给人们留下的古朴雅致的情趣有关。在古代,筝还

被称为秦筝、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关于筝的命名,史料中说法不一。有的说筝是由乐器本身的音响效果命名的

;有说是二人争瑟取其相争的“争”字而得名的;也有说是因“秦皇奇之,立号

为筝”的;还有说是“蒙恬(将瑟)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唐刘

贶《大乐令壁记》)。这几种说法,以音响效果具有铮铮的特点而命名的论断比

较合理。在历史上,我国有着以音响效果命名乐器的习惯。如磬,是按以物击石

发出的“铿、铿”一类音响命名的;瑟则发出了浑厚、柔和的“瑟、瑟”之音。

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说

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

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

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

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

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

,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

.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二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传说

而已。

第二种认为: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

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

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

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不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

127对蒙恬造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

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

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

“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

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

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

、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

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

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127齐策》中一段

话所述:“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

《盐铁论.&127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

已。&127”可见筝在民间流行的广泛性。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

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用移动筝柱来转调的。十三弦

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隋代筝的演

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

(顾野王赋)。

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

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

,然非雅部乐也。”

筝的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明代已用十五弦筝。据明代《敦煌实录》云:“

索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

:雍门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

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筝似瑟而小,十四弦。.&127各隋宫调

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

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

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

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

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筝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

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等。在延边朝鲜自治州,

筝又演变发展为伽揶琴。筝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标签: 古筝知识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二千多年来,古筝的流传范围已遍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

 我们知道,每个筝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民间性、区域性、保守性、延续性等共性的特征,又有着它们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形成过程、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个性因素。它们的个性因素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区域性的乐种之中,表现该乐种的内容,并成为该乐种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它们还具有它所依附乐种特定的技法、音律、音韵、调式、调体、节奏、板式结构、套曲程序等,包括了一些专用名词、术语,以及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相对固定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每一流派存在的基础和传承载体,并被其音乐功能所决定。一个流派还必须具有系统的曲目(包括记谱法)、典型的代表人物,因为系统的曲目标志着流派形成条件的成熟,典型代表人物对流派的奠定、流派的承上启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个流派承传在某一个地区,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经过孕育、生长、开花、结果全过程,由渐变、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本文拟对古筝主要流派的成因、流变、衍展、风格特点、演奏技法及代表人物等进行探讨,目的在于让我们在对各流派的学习中,可更好地把握各流派的精髓,发扬光大各流派的艺术特点,不足之处,尚祈专家和同仁们雅正。

一、浙江筝派

 浙派古筝又称武林筝,起自浙江杭州,盛于上海,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古筝流派。据《白居易集》记载: 唐代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时,有一名随身歌妓,名谢好,善弹筝歌唱,而诗人本身也常以弹筝自娱。唐末五代时杭州已成为文化名城。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当宫廷需要用乐时即?追呼市人?、?临时点集?,可知此时宫廷和民间的筝已在杭州广泛流传,筝曲曲目《会群仙》等都被记录在南宋周密所辑的《武林旧事》一书中。明代开始,筝已在各种丝竹乐曲、套曲中被广泛地运用。特别是曾经盛传的杭州滩簧说唱音乐中,筝也是主要的伴奏乐器。20世纪20年代,杭州出现的国乐研究社,除经常演奏江南民间的丝竹乐外,还演奏弦索十三套等大曲,所用弹拨乐器有三弦、琵琶、筝等,今天的浙江筝曲就是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乐、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建国后,浙江筝得到空前的发展,其中浙江筝派主要传人王巽之先生的贡献最为突出。

 由于他早年有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积累了江南民间众多的演奏技法,在不断探索中推陈出新,把原谱的内容和技法予以充实、丰富、提高。他先后改编了《高山流水》、《将军令》、《月儿高》等十多首器乐曲,成为浙江筝派的主要代表曲目。从这些曲目中,我们可领略到浙江筝派的演奏特色和艺术风格。

 浙江筝派的?摇指?,即右姆指在一根弦上较长时间地快速托劈演奏。五十年代末,王巽之先生为使筝曲《将军令》能具备合奏的特有气势,并受琵琶轮指的启发,首创在一根弦?摇指?(长摇)的这一特技,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摇指?具有使原来只靠手指弹拨的一个个断音变成一片连音的功能,使激愤、抒展的情绪毕尽于古筝音乐之中,这种音乐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筝曲《霸王卸甲》中?楚歌?的声声悲切、凄凉就是通过隐隐约约的持续长篇?摇指?技巧来表现的。

 ?摇指?手法,绝不仅仅是把单个音变到连音的效果,它在实际运用中经过不断发展和变化,技法越来越丰富,如配上其他手段组成?扫摇?、?双指摇?、?扣摇?等富于和声效果的技法,又进一步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扫摇?技法即在摇指的同时,中指勾打八度旋律音弦,产生了一种激烈、宏大气魄的音响。

 20世纪50年代起,?摇指?手法的成功应用,使它已作为浙江筝派的特色演技而区别于其他流派。如今?摇指?手法已成为我国古筝演奏常用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派的许多筝曲,不仅大篇幅地用了?勾托?、?抹托?指序组成的?四点?技法,并且根据音乐的需要提高了力度和速度,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浙江筝派不仅演奏特色丰富多彩,而且艺术风格细腻而又浑厚、豪放,因而能充分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和丰满的感情。

 浙江流行的筝原来只有十五、十六根弦,共鸣箱较小,音域窄,音量小,王巽之先生越来越感到其不适 应表达浙江筝曲规定的情景,他与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徐振高、上海音乐学院的戴闯一起改良了原来的浙江传统筝,在他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地研制出S 型21 弦改良筝。这种筝由于放大了共鸣箱,增加了弦数,不仅扩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还美化了音色。之后改良筝配上改良的弦,有了较完美的演奏性能?高音清脆明亮、中音柔和、低音深厚,她为浙江筝艺的演奏手法和表现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古筝虽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也是到S 型21 弦传统筝的出现,筝的音量音色才起了显著的变化,她既能奏出优美轻柔、恬静开阔的《月儿高》、纯厚典雅的《高山流水》,又能奏出气势磅礴的《战台风》或诗情画意的韩江丝竹《寒鸦戏水》。各种风格、演奏手法迥然不同的乐曲都可在改良筝上尽情发挥。令人关注的是这一S 型21弦浙派改良筝竟是我国及海外各地区流行最广、使用最多的古筝独奏乐器。

二、河南筝派

 河南古筝流派的形成,虽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但它与所依附的乐种形式?河南大调曲子(又称鼓子曲)及后来的河南曲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大调曲子,可以说差不多概括了河南筝曲的绝大部分。大调曲子,也称鼓子曲,是一种以曲牌联缀为其演唱特点的曲艺形式。鼓子曲的伴奏乐器为三弦、筝、琵琶,加以手板、八角鼓。筝与鼓子曲的结合是河南流派所赖以生存的根基,筝伴随着鼓子曲得以生存和发展。如果说河南流派古筝初创于明清小曲及后来鼓子曲的伴奏,那么,它的衍进、发展、日臻成熟同样伴随着鼓子曲(后改名为大调曲子)的伴奏。凡是大调曲子广泛流行的地区,筝乐艺术也就兴旺繁荣;凡是大调曲子演唱人才辈出的地方,弹筝名家也会不断涌现。这是因为筝乐艺术没有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今天,河南筝乐仍与大调曲子和戏曲等民间音乐紧密相连,豫剧、曲剧、越调,都以筝为其伴奏乐器。正是这些丰厚的民间音乐土壤,培育了刚健的河南流派筝乐。河南筝曲有一部分是从大调曲子的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中衍化而来的,它是在长期的合奏伴奏中,经过筝人的不断加工、提炼、创作而成的。

 在大调曲子的合奏、伴奏中,艺人们创造性地发挥了各自乐器的特点。比如三弦,作为主奏乐器,高音比较明亮、清晰,常以随腔弹奏的手法进行衬托。筝作为特色乐器,它的按、颤、揉、滑最能表现其特点,在中音区色彩效果尤佳,所以多在中音区垫空、润色。流传下来的板头曲,依然保留着这一特征。

 演奏中,艺术处理手法在世代艺人的艺术实践中渐趋定型,在旋律上便有了各自乐器的特点和一定的独立性,使之既可独奏,又能合奏。适合于筝演奏手法的分离为筝独奏曲。如在五十多首板头曲中,根据旋律特点,而形成各自乐器的独奏曲,适合筝演奏的就有二十多首。

 分离为纯器乐曲的筝曲,它在内容和曲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凡属板头曲的筝独奏曲,保留原合奏曲中筝的基本面貌;而在牌子曲中,以同名变体的形式居多。

 河南流派筝曲包括传统筝曲和创作曲。在传统筝曲中又包含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这类乐曲有:《山坡羊》、《倒推船》、《扬调》、《银钮丝》、《剪靛花》等,它们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活泼,地方风格很强。

 河南流派的确立,除了历代河南筝人的不断努力修订出丰富的传统曲目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创作曲也成为这一流派的延续和有机组成部分。

 汉魏时阮的《筝赋》?大兴小附,重发轻随?可谓是对河南筝技极形象的描述。?大兴?和?重发?,强调了大指的旋律音,发挥了左手的技法,体现了筝乐的灵魂。在河南筝人中世代流传着这样一首《掐筝诗》,正是对河南筝的高度概括:?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悠然。?

 在具体技法运用上,河南筝曲比其它流派更显其大指的重要性十音有八为大指?。而在摇指的运用上,则多为短摇,时值为四分音符一拍或更短。?倒剔正打?是河南筝特有的指法,为曹东夫先生所创。另外在左手的运用、延音的处理、小颤音、大颤音等的运用上也颇具特色。

 河南筝派除了上述音律、调式、技法的特点外,它的独特之处显然与方言有极大的关系。河南筝派的筝乐艺术在与声腔交融中,一是把声腔中的音韵变化吸收到筝乐中来,二是随腔送韵既丰富了声腔,又丰富了筝乐本身。这是筝?以韵补声?、?声中有韵?之功能所具体体现的,也是河南筝乐的泼辣与细腻兼具,奔放与委婉并存的魅力所在。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二千多年来,古筝的流传范围已遍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

 我们知道,每个筝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民间性、区域性、保守性、延续性等共性的特征,又有着它们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形成过程、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个性因素。它们的个性因素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区域性的乐种之中,表现该乐种的内容,并成为该乐种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它们还具有它所依附乐种特定的技法、音律、音韵、调式、调体、节奏、板式结构、套曲程序等,包括了一些专用名词、术语,以及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相对固定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每一流派存在的基础和传承载体,并被其音乐功能所决定。一个流派还必须具有系统的曲目(包括记谱法)、典型的代表人物,因为系统的曲目标志着流派形成条件的成熟,典型代表人物对流派的奠定、流派的承上启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个流派承传在某一个地区,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经过孕育、生长、开花、结果全过程,由渐变、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山东筝派

 山东筝的流传时间很长,《战国策?齐策》有记,?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击筑、弹筝?。传统的古筝演奏形成有独奏、合奏、琴书伴奏和曲牌演奏等,并且它们都有严格的格式,每曲分为八个乐句,每句八拍,唯第五句多四拍,这样全曲就是六十八拍,俗称?六八板?。六八板的大板曲是山东筝曲的精华,艺术性强,既可以单独演奏一曲,也可以按板序连起来演奏。合奏曲的演奏由筝、琵琶、扬琴、奚琴四种乐器组成。筝始终处于突出的地位,民间有?无筝不成乐?之说。许多山东筝曲都出自山东琴书,和河南板头曲有相似之处,也有六十八板的像《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但也有与河南筝不同的地方,河南筝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风翔歌》、《叠断桥》、《双叠翠》、《上可调》、《满江红》等;在演奏时,山东筝与河南筝相似的是,大指使用频繁,但山东筝发出的声音刚健有力,称为?花指?,山东筝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发出的声音铿锵深沉。

四、蒙古筝派

 蒙古筝属于纳西族的弹拨乐器,又称雅托噶筝,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吉林、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六史?礼乐志》曾载:?宴乐之器,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南宋孟珙《蒙达备录》云:?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多以十四弦筝弹。?说明当时蒙古民间和蒙古军中就已经有了十三弦筝和十四弦筝。蒙古筝有它独特的定弦法,虽然也是五声音阶定弦范畴,但是琴码是由长短不同的两行排列而成的,形成蒙古筝四种不同的调: 查干调、哈格斯调、黑勒调、递格力木调。演奏时,蒙古筝也和其他流派的方式不同,蒙古筝弹奏者席地盘腿,琴体平置于奏者腿前,或将琴首端置于奏者右腿右上部,尾端触地弹琴。右手所戴的指甲也和其他流派不同,不用玳瑁而是用骨指甲拨琴。弹筝时的指法大致和汉族其他流派相同,但是还增用大指和食指同时向同方向托、挑的技巧奏出八度五度和音,用以表现加强力度,变换情绪来突出风格特点。

五、朝鲜伽耶琴筝派

 朝鲜伽耶琴是朝鲜族历史最悠久的乐器之一,流行于延边地区。伽耶琴是朝鲜族仿中原古筝改制而成的,除了形制不同外,其他的.结构设备与汉族其他流派的筝大同小异,右弹左按的手法也基本一致。但枷耶琴多用的是《散调》(是器乐独奏的形式也是乐曲的名称),它是以说唱音调为基础的,只用长鼓来伴奏,严格地遵循逐渐趋于紧张,到终曲达到最高潮的规律,它的发展速度也是由缓慢逐渐加快的原则为风格特点。

六、秦筝陕西派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谏秦始皇书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说明,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前,陕西秦筝就广泛流传在宫廷和民间。筝是秦人最早的乐器,它与缶筝敲击乐器一起,形成了秦声。?呜呜歌?就是陕西流派最早的筝曲,许多专家指出,秦声,即是秦腔形成的最早源流,在秦声演变为秦腔的漫长历史中,筝始终是为之伴奏的乐器。东汉以后,筝参照瑟的形制进行了改进,既有了较宽的音域,又有?筝筝然?、?有剩哀?的特点。隋唐以来,各种乐舞、戏曲、曲艺中,筝都是很好的伴奏乐器。直到明朝末年,筝还是秦声(腔)伴奏中离不了的乐器。

 民间乐器独奏曲,或者是有唱词的民间曲调的重复,或是前奏曲、合奏谱的单独演奏。也有的常常首先是为声歌伴奏,然后是自弹自唱,最后由只弹不唱而转化和形成为纯器乐曲。在陕西眉户中,筝也曾经是伴奏乐器之一,眉户曲谱也即为秦筝演奏谱和陕西流派筝曲。

 总之,秦筝陕西流派是在弹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的唱腔便是筝曲发展的风格和感情的灵魂所在。

 在?秦筝归秦?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多年来陕西的专业古筝人员根据地方戏曲秦腔、碗碗腔及大型器乐演奏形式,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陕西筝曲。在这些陕西筝曲中,保存着古老燕乐艺术传统,运用?欢音?、?苦间?丰富其旋律。用调式、音阶、音律来形成陕西筝曲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而陕西筝曲的技法是通过长期对外派筝曲的学习、继承、借鉴,并根据陕西地方音乐风格表现的特点,用了各流派古筝技法的长处,形成了左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大关节长摇等陕西筝曲独特的演奏技法。

 七、客家筝派

 与河南筝和山东筝两个流派地域相邻一样,客家筝也与潮州筝流派相邻。但不同的是客家筝的形成是因为宋之后中州地区人口的南迁,将古筝艺术带到了广东大埔,所以现在的客家筝源于广东大埔地区。此外,客家筝在赣南、闽西南、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流行。当古筝艺术来到广东大埔后,历年来与当地的文化、语言、习俗等融合,形成了既保留庄严肃穆的中州古乐的余韵,又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独特风格特点。客家筝用的是全钢丝制弦,这就和其他流派的钢丝外缠尼龙制弦不同,这样的音色清越,余音悠长,韵味别致。

 客家筝曲目繁多,又名汉乐筝曲,是从客家音乐中发展出来的。有?大调?、?串调?之分,严格为六十八板,其余为串调,大调重稳健,串调显活泼,客家筝和潮州筝的板式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他没有拷拍,而慢板和中板经常会反复演奏。

 八、福建筝派

 福建筝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地区,可以说,福建筝、潮州筝、客家筝都是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的,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福建筝不同的风格特点就是在技法上略显丰富,运用连勾法;中指连续两次勾弦;接截音法: 把余音载止;跑马法: 连续快速勾托;点滑法: 下滑音用点弹的方法来表现,刹那间形成急促的下滑音。这些手法的运用,对研究福建筝的风格特点起了重大作用。

九、潮州筝派

 潮州筝派,既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但在音乐的风格、音阶、调式、旋律、音律等方面又有着与中原音乐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古代秦文化的种种特征。

 筝在潮州称?情(秦)筝?,情的读音与陕西西府(西安以西)方言?秦(qing)?字相同,筝在潮州多用在称做?细乐?的音乐之中,西安鼓乐亦有?细乐?之称。

 潮州筝的一大风格特色就是运用重六调、轻六调、活五调、轻三重六调等好几个调式。这些风格特点表现在潮州筝之中,其实就是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一般地讲,在潮州筝中,?轻六调?表现的情趣比较明快,?重六调?比较深情庄重,?活五调?具有六声音阶的特色,表现比较悲惨缠绵,?轻三重六?表现则为轻松活泼。由于潮汕语言比较平和,潮州筝音程的跳跃也就比较文静委婉,按滑的起伏变化也细腻微妙,主要起润饰作用,从而独具一格。在左手的按音之中,常用?八度同按?的演奏法。与其他派别不同,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指法,俗称双按,通常的?双按?多为三类。除了双按之外,一般来说,潮州筝左手的按滑颤主要用来修饰右手大指所弹的音,潮州筝中把这称作?弹按尾随?。潮州筝中,右手多用大、食两指交弹音弦和加花的奏法,少用?劈、托、摇、轮?等指法,所以由于右手弹弦后,左手多数是以吟揉按滑来加以润饰,加上加花的频繁使用,形成潮州筝流畅华丽而又旖旎迷人的风格特点。

 潮州筝的另一风格特点就是潮州筝曲没有合奏独奏之分,任何曲子都可以用合奏的形式演奏,也可以分出来单弹。单弹时进行加花处理,有板前加花和板后加花两种。

 潮州的古筝,与别地不同,头大而琴短,琴身逐渐向尾部收尖。造型有着明显模仿古筝的痕迹,和崇尚儒雅的遗风。潮州平原四季如春,抒情的音乐情调与人们的生活节奏十分协调。它既有江南丝竹的秀丽,又有海边特有的轻柔。细腻是潮州各种艺术形式的共有特征,潮州的木雕就以细腻的刀路著称,潮州的刺绣也以精工驰名。潮州筝派的细腻特色,是潮汕人民生活、性格在音乐中的反映。

 综上所述,从南、北两大派别来看,南派筝一般比较幽雅、柔美、稳重、含蓄抒情,注重内在感情的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少;左手按揉弦变化较多,比较细腻、圆润、柔慢、重韵味。弹奏起来曲调温文尔雅,细腻动人,深具柔和的南国风情。北派筝一般较泼辣、粗犷、重形象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多;乐曲起伏较大,有跳动感;弹接力度也较大,气氛比较强烈;右手技巧较南派多,也较南派难,但左手的揉按细腻变化少些,揉按一般较急较深,效果则尖硬些。其出音高亢嘹亮,苍劲有力,豪爽奔放,刚中有柔,庄重古朴,深具中原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