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将军令_古筝《将军令》
《将军令》是浙江筝派的代表曲目之一。该古曲展现了古代战士征战沙场、得胜归营的壮伟场面。王簨之先生运用了长篇幅有力度的长摇,快速力度的四点、扫弦、轮奏等技法,从演奏的速度和力度上,都突出了战斗的气势,使音乐故事在绘声绘色中展开。后来,王先生又进一步以六、七个古筝以二声部合奏的形式来演奏,展示了乐曲战马奔腾,鏖战沙场的非凡气势。长摇,快四点以及左手声部的大篇幅运用,大大提高和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筝曲《将军令》由此成为传统教学训练“摇指”的必修曲目之一。浙江筝派也随之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流派。全曲由引子和尾声以及七个段落组成。引子以铿锵有力的曲调,抒发了雄伟、辉煌的音乐之声。第一段曲调庄严、雄伟,表现了将军升帐,发号施令的情景。第二段展示了将军威武智谋的形象,第三段描写军队行军激进的紧张气氛。四、五、六、七段描写了两军对垒、浴血拼杀的古代战争场面。尾声表现了得胜归营的情景。来源:凡音乐器:.fanyin123/xueyuan
《将军令》古曲如下:
塞上长风 ,笛声清冷。
大漠落日, 残月当空。
日夜听驼铃, 随梦入故里。
手中三尺青锋 ,枕边六封家书。
定斩敌将首级 ,看罢泪涕凋零。
报朝廷 ! 谁人听?
《将军令》源于唐王朝乐曲, 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乐曲主要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紧张激烈。共分为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一般用于戏曲中的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伴奏,民间艺人也常吹奏此曲,用以增加节日气氛。
扩展资料
将军令古筝曲
古筝曲《将军令》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用大段的摇指和左手弹奏技法,表现出鼓角声声的场景,旋律紧张而神秘;第二部分通过左手夸张的吟、滑手法勾画出智勇双全的将军形象;第三部分用持续加快的“快四点”技法,表现了士兵们编队急进的情形;第四部分描绘两军对垒、沙场厮杀、号角齐名、得胜回营的情景。
全曲一气呵成,节奏紧迫有度,音乐富有气势。是浙江筝派的代表曲目之一,浙江筝派不仅来源于杭州滩簧,江南丝竹等民间乐曲,并且很多都是弦索十三套曲演变而来的。《将军令》就是以古谱《弦索十三套》曲牌所记录的乐曲之一。该古曲展现了古代将士征战沙场,得胜归营的壮伟场面。
《将军令》合奏谱最早见于1814年容齐所编的《弦索十三套》,1935年,杭州国乐社印制的合奏曲《将军令》的筝分谱中,已可明显地看出“双手抓筝”手法的运用。
吹打乐
《将军令》原为戏曲中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而伴奏的曲牌,民间艺人也常吹奏此曲以增添节日的热烈气氛。
苏南吹打乐《将军令》是用两支大唢呐吹奏旋律,配以“大锣大鼓”,渲染威武雄壮的气派,并用招军长鸣以壮声势。上海民族乐团以《将军令》为蓝本进行加工改编。在乐曲开始时加了一首曲牌,对原曲也做了一些增删。
在乐队编制方面,仍以一对大唢呐吹奏主旋律,另增加了笛、笙、号筒等加强旋律色彩。打击乐器增加了定音的“十面锣”和低音大锣(海锣)等。因而乐曲在速度、力度以及音色变化上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曲调更显气魄宏伟,犹如千军万马簇拥主帅胜利归来。
扬琴曲
乐曲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1、散板引子:琴声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了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
2、慢板段,庄严稳重的旋律,取“句句双”式地重复旋法,并用左手琴竹“”技法奏出颇有力度的轮音,加之常出现低八度音的衬托,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
3、快板段是第二段的变奏,主要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拍子中的强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捶子扣击琴弦以加强力度,表现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景。
4、急板,用板式变奏的技法将第二段旋律成倍紧缩,变 4/4拍为2/4拍,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旋律无停顿地进行,气势剧烈紧迫。 扬琴在击弦后余音很长,这样,前面旋律余音与后面击发的乐音混相交响,音响宏大,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将军令(古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