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反思_古筝教学反思万能模板
1.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
2.《观沧海》优秀教案
3.精选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5篇
4.《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精选5篇)
5.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6.《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
7.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
8.大班《咏柳》古诗教案教学反思
#二年级# 导语《泉水》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用儿童化的口吻描绘出了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四幅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的画。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活泼可爱,极富画面感,让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同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心跟着那清泉流淌,不仅能激发出学生识学词的兴趣,也能深深体会到清泉那样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泉水》的课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泉水》的课文
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丁冬,丁冬,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好多同伴。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
丁冬,丁冬……
2.小学二年级《泉水》教案
一、板书课题: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如: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学法指导:(投影出示)
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想:想象——联想。
3、检查生字情况
①小老师领读。
②说偏旁猜字。
③编序号猜字。
④识记生字,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⑤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⑥扩词。
三、师生交流。
1、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答组词。
2、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读新词(投影出示):
泉水、瓦罐、天然、水塔、杜鹃花、打结、结果、清脆、一股清泉
4、重点识字:(读不熟的字放到句子中记一记)
5、同桌互读,打五角星。
指名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配以简笔画形象描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发现: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结”是多音字。
2、重点范写以下几个字:股、脆:月字的制导,脆,右下不要写成“巳”。鹃:左下是竖。
3、学生练笔。(播放古筝曲,教师环视指导)
4、展示交流。
要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其中“然”字要注意不能少点,“塔”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答”。
3.小学二年级《泉水》教案
教学目标1、会认哦、股等八个字,会写互、泉等九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学习懂得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从小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本课用情景教学法,使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技术,创设课文所表现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朗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1、放课件:泉水从山间流下的情景。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泉水》(板书)
二、分段学文,理解领会
1、教师美读第一段,读完后启发:瞧!多美的景色呀!你想读吗?赶快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正音、齐读。
2、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提着瓦罐到水池边打水的情景:
(1)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情景。
(2)想象泉水会说些什么?
(3)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认读。
(4)质疑: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
(5)自由读、指名读,有感情朗读。
3、课件出示:美丽的杜鹃花在水中照自己的影子的情景:
(1)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情景。
(2)想象泉水会说什么?
(3)出示第三自然段,继续朗读。
4、按照以上方法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5、课件出示第六、七自然段,学生朗读感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连读全文,学习字词
1、连读全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自读、同桌读、对话读)。
(2)齐读。
2、课件领读生字、新词两遍。
3、小组合作学字、词。
4、检查自学情况。
四、再读韵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1、小朋友们字词全学会了,咱们再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好。
2、师生对读。
五、扩展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除了文中提到的这些事,收集泉水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2、指导书写。
三、我会读
出示课后我会读练习。同桌互读、指名读。
四、自编韵文,延伸拓展
1、启发拓展:
(1)除了文中所提到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泉水的用途。
(2)学生讨论发言。
2、自编韵文:
(1)把你所说的内容编成像课文这样的句子,先自编,再小组交流。
(2)每组推荐一位,准备全班汇报。
3、小组推荐者全班汇报,点评、鼓励。
4.小学二年级《泉水》教学反思
《泉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讲述了泉水一路上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故事。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我设计了发挥想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一路上他还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然后仿照课文写两段。一开始我担心学生想象不出来,还特意准备了几个范例,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我刮目相看,虽然一开始学生举手的并不多,第一个孩子起来回答说:“泉水可能会流到田野里,”“你真会想象,再想想它流到那里会做些什么?能不能用书上的格式说一说?“说得真好,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诗人”“你真会思考……我毫不吝啬地把鼓励的话语送给学生,即使学生说得不好,我也会对他说:“能勇敢地把手举起来回答问题,你就是最棒的。”在我的激励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慢慢地被激发出来,打开了想象的大门,点燃了创造思维的火花。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把手举起来,说得越来越好。有的孩子说:“泉水流到奶牛牧场,奶牛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喝足了,你们能挤出又甜又香的牛奶。”有的孩子说:“泉水流到小河里,几个孩子脱下衣服。跳进河里洗澡。泉水说:“洗吧洗吧,我的水很清很清,正好可以当你们嬉戏的舞台。”有的孩子说:“泉水流到花园里,花儿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开出更鲜艳的花朵。”……课堂上,孩子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已经完全被点燃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小作家。
请大家不要吝啬对孩子赞美的话语,因为赞美有神奇的功效,它能使不自信的孩子产生自信心,它能让不快乐的孩子变得心情愉悦,它能点燃孩子创造思维的火花。
5.小学二年级《泉水》教学反思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材料。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齐读、男女生赛读课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通过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源源不断、清如明镜、甜似甘露、美同琴声的山泉一路潺潺地流淌着,一路欢乐地歌唱着,它乐于助人、乐于奉献,它为能帮助别人而快乐、自豪、幸福。同学们喜欢泉水吗?”读后还让学生围绕“是否读出了泉水的自豪、快乐”进行互相评价。在学生互动交流、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抓住时机进行点拨,使学生的阅读感受由表层趋向内部,感悟泉水的奉献之美。对有感情地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达到了审美的情趣。
二、自主学习,以学定教
教学本课的时候,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用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注意学习伙伴给提出的问题,再指名读学习伙伴的问题,然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互动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依据课文语言特点,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
三、重视积累,灵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本课所描绘的画面很美,课文的语言文字也很美。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火红的杜鹃花”、“美丽的身影”、“明亮的大镜子”、“静静的山谷”等词语。在此基础上还通过说话、写话练习,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里的语言,在运用中积累语言。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如在课的结束阶段,让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说说写写“泉水流到(什么地方),(遇到了谁),泉水说:“()。”促使学生学习的迁移,为学生思维、语言的发展提供机会。
总之,这节语文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教,读中有恰,读中有想的教学理念,既上得扎扎实实,又有新意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
#二年级# 导语《莲曲》以写意法,表现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莲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莲曲》原文
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译文:
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莲女的脸庞开放。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莲曲》教案
教学目标: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明意。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相机指导认读:芙蓉、莲
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引出荷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
4、师:孩子们,每到春末夏初之际,荷塘里,荷叶绿了;到了盛夏时节,荷花红了,一个个粉嫩的莲蓬露出了它们的小脑袋。等莲蓬成熟后,莲姑娘们就会穿着漂亮的裙子,摇着小船,来到荷塘摘莲蓬。那美妙的景象让唐代诗人王昌龄都陶醉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莲曲》(板书课题)。你们看,这个新朋友“莲”,头上戴着一顶大草帽呢?聪明的孩子想一想,“莲”为什么要戴上草帽儿?(指名说)
莲指的就是莲蓬。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莲,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带着我们的感觉读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3、认读生字:罗、裁
4、认识多音字:觉
5、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6、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三、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师:真是一曲动听的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莲图呢?(生自由读,读后指名交流)
(一)看图入境
①是啊,多么迷人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图)碧绿的茶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悦耳的歌声飘飘悠悠,(放歌曲《江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站在荷塘边的诗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指名说)
②引导思考:为什么只闻歌不见人?
③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
预设:
大诗人王昌龄也是听到歌声才知道荷塘里还藏着人的,(出示诗句“闻歌始觉有人来”)来,读来你们共同的感受来!(生读)
本来满眼是荷叶荷花,突然你听到了歌声,读——(指读诗句)
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莲姑娘?大家读读整首诗,顺着诗句找找原因吧!
(二)交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原因,根据学情分版块品读诗句。
1、学习一、二行古诗
A、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①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莲姑娘?你从诗中哪一句读出来的?(指名说并相机板书:荷叶、罗裙)
②指名读第一行诗,相机解释“罗裙”。
③猜谜“十把小剪刀,剪掉衣服角。”学习“裁”字的字形。
④师范读第一行诗,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⑤荷叶碧绿碧绿的,姑娘的罗裙翠绿翠绿的,绿得那么轻爽,绿得那么醉人,谁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⑥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到荷塘去看看美景吧。睁开眼睛,看到这么多的绿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指名说,小组读)
⑦男女生比一比,看谁把罗裙和荷叶读得一样绿!
⑧荷叶是绿的,罗裙是绿的,就像是同一块绿布上裁下来的,真是——(齐读第一行诗)
B、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①哦,看不见姑娘们是因为荷叶罗裙一色裁呀!再读诗句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看不见姑娘们?(指名说)你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出示诗句;板:芙蓉脸)
②想象拓境:
娇艳的芙蓉花,你为什么要向着莲姑娘的脸儿开呢?(指名说)你就是一朵盛开在莲姑娘脸旁的小荷花,读出你的美来!(指名读)你就是在粉红荷花间绽开笑脸的莲姑娘,来,边读边配上动作,和小荷花比比美!
③粉红的荷花朝着粉红的脸儿开放,粉红的笑脸绽开在粉红的荷花间,真是花美,人更美,我们一起美美的读。(齐读)
④老师已经看见了那个画面,荷叶和姑娘穿的罗裙是绿色的,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姑娘的罗裙,莲姑娘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姑娘的脸庞开放,互相比美,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男、女生读,齐读一、二行诗)
2、学习三、四行诗
①这么美的莲姑娘在荷塘里莲,为什么诗人却看不见呢?读读三、四行诗吧。(自由读,指名说)
②原来,莲姑娘的罗裙已经与荷叶混在一起,莲姑娘红扑扑的脸也与荷花交相辉映,分不清哪里荷叶,哪是罗裙,哪是荷花,哪是姑娘的脸,瞧,这个“乱”字用得多好呀,写出了这种融为一体的美,正是“乱入池中看不见”,谁能读读这行诗?(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③诗人为什么看不见莲姑娘呢?(师生配合读)
④咦!你们听!什么声音?(课件出示flash画面)
⑤听了这歌声,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是呀!景美、人美、歌更美,诗人也像我们一样,听到这优美的歌声才发觉在这荷塘之中莲姑娘正摇着小船缓缓而来呢,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
⑥诗人起初在茂密的荷塘中寻找着莲姑娘,想找又找不到,后来顺着优美的歌声看见了身穿绿罗裙,美丽似荷花的莲姑娘,心里可高兴了。(齐读第三、四行诗)
⑦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美丽的姑娘,动听的歌声,多么让人陶醉呀!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象,一起把整首诗读一遍,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配乐齐读)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孩子们,这乱入池中看不见的莲姑娘就是这美丽荷塘的一部分,就是美妙大自然的一部分!要不然她们怎会是——(指读全诗)
2、赛歌会:
听愉快的歌声又飘来了,(放歌曲《江南》)一群荷叶罗裙,芙蓉脸的莲姑娘划着船离我们越来越近,小诗人们,谁想用优美的诗句赞美她们?都觉得自己读得美呀!那咱们来个赛歌会,看谁读得美!
①赛前,我们先练习练习,可以看图读,做动作背,还可以和同桌一人读一句或一块儿来背!(自由背)
②每一小组为一只赛歌船,派代表参赛,代表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
③小组之间可以以拉歌的形式互相接背。
④(放古筝乐曲《出水莲》)我们一起站在自己心中的荷花池边,一边欣赏,一边放歌——(配乐齐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欣赏《江南》,师范读。
2、师讲解诗意。
3、学生自由读《江南》。
4、合着音乐唱《江南》。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莲曲》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在《小学生诗选》的一篇序中对小学诗歌的教学,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力;如果抓住精要之点,指点一两句话也许就够了,……其余的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因此,教学中,我注重“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诵读,在读中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反复地低吟浅唱中不禁心驰神往,从而体会古诗之美妙。课堂上,设计了多种读书方式,如自由读、指名读、伙伴之间互读、赛读、齐读、范读等,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1、根据“古诗诵读”这一课型的要求和本首诗浅显易懂的特点,打破古诗按照第一、二、三、四行的顺序进行教学的常规方法,从诗人当时“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浮想联翩”的感受出发,以“闻歌始觉有人来”为切入点,倒推诗句,再梳理顺序朗读整首诗,引导学生游历于古诗的意境中,使学生和诗人感受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古诗意境。教学中,只是相机解释两个难懂的词语“罗裙”“芙蓉“,而对“一色裁”“两边开”等词句则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品味。
2、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古诗情境的时空距离,激发兴趣,受到熏陶。
①用“贴荷叶、荷花来装扮池塘”这一形式激励学生读准词语,读通诗句,让学生始终能兴趣盎然地反复朗读古诗,直至成诵。
②运用多媒体,化诗为画,画中领悟,突破难点。如开课时显示荷塘风光,让学生感受美,有身临其境之感;品读诗句时,播放一段由远及近的歌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质疑;学习完第一、二诗句后播放姑娘莲情景,加深学生对“一色裁”“两边开”的理解,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
③精心设计教师评价语,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指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意,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心驰神往,升华美感。
3、渗透学法,培养能力。《莲曲》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古诗诵读,学生即将进入三年级,掌握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是必要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学习方法与古诗诵读融合在一起。通过抓住关键词读懂诗句,想象画面感悟意境,加动作表演理解、背诵古诗。
《观沧海》优秀教案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精选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1古诗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课文篇目多,且文中一字多义,容易混淆。然而每次考试中,文言文的比重较大,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有过困惑:只注重灌输,不重视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上课时老师一字一句地讲解翻译,学生充当的是记录员。如此这些,导致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干瘪,读起来乏味。这种现象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质极为不利。现就如何上好文言文,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授人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于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义活用﹚、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学常识等三个方面,特别是字词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贯穿到具体语境之中,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以读促悟,重视语感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侧重点应在于朗读背诵,词语积累,疏通文段。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自主学习课文,从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到最后读出意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解读课文,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跟着录音读、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多人交替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自选读、摇头晃脑的读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出情、读出趣、读出理、读出思,在读中领悟文言文。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读出感情,激发学生情感,以加强效果。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
四、以疑质疑,努力探究
常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此,要着力瞄准以下几点:一是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思维具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设疑。如文中“第一段列举的任务有哪些相似之处”来设疑、激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二是要在无疑处,即学生“见不到处”、“容易忽略处”设疑激疑。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的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吞”改为“接”好不好?在这样的地方设疑激疑,不仅能使学生在思考中顿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用教师的“设疑”来激起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提出疑问,在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读文本。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文,以至进入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真正做学习的主体。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读、读懂文本上下工夫,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吸取精华,剔去糟粕,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2《诗词三首》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是三首诗词。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以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本诗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二是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难点在于探究本诗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这三首诗我主要以“读”和“品”相结合的方式赏析,“读”的过程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把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和凝练性上;“品”的过程我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上。着重教会学生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来初步赏析诗歌,其中能初步读懂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重点。这两节课读的形式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良好,特别是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情景设置较好,学生的配乐诵读和跟唱很投入,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学生对古人的情愫把握能力较差,对诗词中寄寓的深情还体会不到位。
2.对诗人的背景资料了解的较少,对诗词的意境把握不准,影响了读和品的质量。
改正措施:
1.课后推荐学生阅读《李白传》和《苏轼传》,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作者和背景。
2.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为后面进一步的赏析打下基础。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3古诗词年代久远,语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想理解诗句,除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外,还有进行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理解诗句。
下面总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总结一些教学经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情感。
二、注重诵读指导。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三、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感受诗情讲求自然,同一首诗,由于每人的阅读经历不同,理解就会不同。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景物之中。
四、适当地拓展延伸。每首古诗都有明显的主题,根据通过阅读相关的古诗,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古诗词页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学生受知识储备的影响,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4经过三轮的研磨和一轮的集中展示,让我深深的明白想上好一节古诗阅读并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收获了很多。在整个研磨过程中,对于古诗教学,我也有自己的点点体会。
一、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二、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一些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三、教师的示范诵读,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领会、感悟、传神。
教师重视范读,而且读的水平很高。声情并成,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读,每次读的目的不同,节奏、语感,情感的表达不同,或是鲜明对比,或是层层深化。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这就和一些教师的教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录音代替范读,有的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在整个的打磨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自身古诗功底的欠缺,这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语言的贫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该加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熟的驾驭课堂,带孩子们走入古诗所描绘的诗情画意之中。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5《登岳阳楼》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所以这首诗自然要精讲。但我又不愿跟一般老师那样一句一句的分析。而本诗的标题也只反映了其写作地点,不能提取更多信息。因此,我也没有以题解入手。我当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第一步,学生阅读注释与练习册上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抽查学生记忆情况以及从中摄取信息的能力;第二步,根据背景入手设问,哪几句诗最能其身世?他的身世怎样?第三步,要求学生思考,身世如此凄苦之人,一般是感到自己的不幸,杜甫是否也是如此?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四步,杜甫博大的胸襟与诗中哪几句诗相照应相衬托?为什么?这几句诗的意境如何,哪几个字炼得好?作点分析。第五步,诗歌首联“昔闻”“今上”相对,有人说是“喜初登也”,有人说是“感悲苦也”,你同意哪种说法?联系全诗分析。第六步,先介绍杜甫“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特点,要求学生讲讲它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七步,学生自读自主欣赏部分的诗歌,然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共同讨论。
但今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些调整。在学生了解了背景之后,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分析其字面意(主要是学生说,老师是作点拨)。然后让学生思考本诗景与情的关系,且要他们置身诗境,描绘本诗的景物特征,以及抒情特征。后面几步则与设计的一样。作这样的调整是考虑班上学生的程度,为了让他们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歌。我感觉今天的教学效果还可以。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6上《登岳阳楼》的时候,将这首诗与之前学过的同为杜甫登高之作的《望岳》对比起来学习,请同学从写景的气势,写景的方法,创作的背景,抒发的情感这四个方面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好。
一来,《望岳》是“齐鲁”,《登岳阳楼》是“吴楚”,都通过近乎“卫星图”的高度进行俯视,运用联想和夸张的手法进行“大全景”的描绘,表现宏大的气势,这是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的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印证,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种写法。
二来,这两首诗一前一后,在创作背景上有很大的不同。杜甫创作《望岳》之时可谓是初出茅庐意气风发,因此抒发的是凌云之志。而在创作《登岳阳楼》之时,杜甫已是“老病”之身,尤其在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转衰之后,更是悲从中来。因此,同为登高,同为写宏大的全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抒发的是完全不同的感情。
这两首同为杜甫登高之诗,却是一开一合,对比阅读,可得其中三昧。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7《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8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那么要上好一堂好课,老师就要在不断地反思中吸取教训,收获经验。我参评的课题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十五课《古诗四首》,我认为这一堂课的闪光点照亮了每一个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灵。
一、寻找突破口,立足于学生实际
1、诗歌是一种抽象的文体,而我面对的却是初一新生,让他们去理解诗人那复杂、抽象、难懂的情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必须要寻找一个简单的切入点。我在设计教案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于是我先选择其中两首类似的诗歌:王湾《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诗都是思乡的典范之作。由于学生在校住宿,很容易想家,因此,导入环节上先欣赏孟郊的《游子吟》,哀伤的音乐配上温馨的画面,自然把学生带入一个思念母亲,想念家的氛围中。
2、三维目标的设定。我将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也是一种分层目标的制定。由简入难,第一步抓关键词,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的丰富性;第二步抓住季节景物的特点,由于第三单元的文章与季节有关系,所以在读中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第三步让学生理解这些景物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热爱大自然和热爱家乡;第四步领悟本节课的难点——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每一步都考虑了学生的感知能力,步步为营。
二、多样化营造情感氛围
这节课的主题是“乡愁”,应取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思乡”情结中,所以在课件的制作上我要下一番功夫。背景音乐的选择、画面和朗诵的挑剔,均要切合主题。以忧伤的二胡为主旋律,伴有行云流水般的古筝。
三、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学习古诗,朗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甚至应是一个花大力气的环节。理解文章内涵必须要建立在文本的阅读上。但如何读才能增强学生的领悟力和感知力?我主要是取“生生读——生生评,小组读——师生共评”的模式。要求是个别学生读完后先自己评价,再由其他同学评价,增强他们阅读兴趣,老师给予中肯的评判,接着展示小组合力,共同朗读,再师生共评价。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下,学生的热情反而激发了老师的阅读兴趣,我饱含深情的朗读迎来了学生们热情的掌声,最后选出优生小组,并给予适当奖励。
四、化难为简,求同存异
诗歌讲究意象,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意象”这个词太深奥了。如何破解这个谜呢?我取“求同存异”的办法。相同点较易找到,关键在于寻找不同点,先抓住两首诗中景物的特点,从色彩、感情基调去体会,逐渐发现两者的最大不同是思乡的程度不一样,一个是热爱大自然进而想到家;另一个是完全思念家乡。一个淡淡一缕,一个浓浓忧伤。再加上仿写例句,更增加了学生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喜爱,最终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五、课堂上的灵光一闪
在“知识链接”这个板块中,本来说完“作者及写作背景”之后接着切换“律诗和散曲”这一幅幻灯片,可是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紧张落下第二条,我迅速平复自己不安的心情,决定把它放到学生第一次读诗之后,揭示两首诗在体裁上的不同,却正好水到渠成,由我让学生了解变成学生自己想要理解,真可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参与性强,基于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学生们的听的认真,记得也认真,教学目标就在快乐的环境下轻松解决了,课堂效率普遍提高。
再次回顾我的课堂也有不足之处,我认真总结,反复考虑:
第一、在“美美地想”这个环节中,我在朗读上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至于小组讨论探究的时间略显仓促,学生说的还不够尽兴;
第二、在讲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时,应该提示学生将重点信息划下来,并记忆,而我只是说了一下重点的地方;
第三、在切换幻灯片时,应强调学生记笔记的速度和方法,筛选重点,剔除繁杂;
第四、我为学生搜集的两首课外诗歌,若能在课堂上读一读会更好,加深他们对家乡的理解,增强他们对这两首诗的情感把握。
我想,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闪光点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怎能不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呢?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反思9诗歌教学要改变单一的读读﹑译译﹑背背的模式,宜引导学生或吟或诵,或唱或舞,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凝练、深邃、隽永雅典的古代诗歌的殿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
古诗文的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架起通向诗歌意境的桥梁,激发阅读和赏析的兴趣。
古诗词语言言简义丰,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一个深邃的哲理,让人遐想,引人深思。古诗词的感悟往往就体现在能否选择那些“着一字二意境全出”的文眼,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重构意象。因此教学中抓住“平”“阔”“正”“悬”“生”“人”等关键字眼解读诗歌,读出情感。
精选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5篇
《观沧海》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丰富、奇特的想象。
3、 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 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灿烂的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
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背诵氛围。
(朗读提示: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迁移拓展
与曹诗一样,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用幻灯片打出的《沁园春雪》与学生共同欣赏。
附:《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布置作业
1、 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 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板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含情
———《观沧海》赏析
一、诗人曹操
二、诗文分析:
借景抒情: 海水 树木 草
实景: 秋风 洪波 欣欣向荣 生机勃发
景:
虚景:日月 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理想
三、诗歌欣赏
《观沧海》优秀教案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2、讲读教学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
个体 整体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出示板书)
自信乐观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意境
风格
慷慨悲凉
质朴刚健
充满生机 气吞万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教学反思]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滕明道。作者先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画家,长和高,然后是写画里主要画的内容,最后再收尾。下面是我收集的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教学中,我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原则,让大家根据课题质疑,学生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这幅画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
读第2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选择感兴趣的人物多读读,并从画面上找出来,边读边对照;再让学生理解该处省略号的用法,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说一说。
读第3自然段,重点理解画中人物的“形态各异”。
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看画面,编情景故事,体会画的“传神”。引领学生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有关《清明上河图》的工艺品,激发他们的兴趣。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它让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我在想,这么一幅气势宏大的古画,作者如何将它写下来呢?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去发现并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的原则设计以下两大教学环节。
一、了解古画内容。
首先,我围绕古画提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再让学生找找这几个问题都在课文的哪一段,学生很快便找到了,从而轻松而自然地学习了第一段。
其次,我以“古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呢?”这一个大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二、三、四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了解古画内容,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如,二、三段让学生分角色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读完书上的内容后,我继续指名引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这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展读,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在学习第四段时,我抓住“最有意思”这个词让学生四人小组学习,或表演,或朗读来表现最有意思,效果较好。
二、了解古画的价值。
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再看了一遍古画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想得很细,回答得很好。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
这是一篇我小学就学过的课文,经过多次课改,保留至今,足以说明它不但文字优美,而且画面优美,足以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 这节课我是用班班通出示课件,一幅动感十足的《清明上河图》,让我们欣赏到一幅来自八百年前的图画,画上的五百多个人物栩栩如生,各行各业都有,说明张择端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把街市的热闹场面描写的逼真传神。
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住了,加上配乐朗诵,学生们连勾代划,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分享给同学。认真寻找小毛驴受惊的场面。“找到了!”不知哪个孩子喊了一声。“在哪?在哪?”孩子们的投入令人欣慰,他们已经开始学着自主学习,共同分享了。
其实孩子的成长总在不经意之间,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学会随时捕捉靓点,放手让孩子去找、去看、去想。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我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怎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做画的精心和古画的历史价值呢?这成了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原则——“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用赏、读、悟、议、赞相结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检查预习,落实字词,初步了解古画。
因为了解到孩子们课前都已经预习过课文,又考虑到略读课文不必字斟句酌,所以揭题之后,就马上进入了检查环节,重点让学生把握“摊贩、官吏、作坊、溜达、拽住、一乘轿子”读音和意思。(可是因为多媒体的效果不好,在几个难点词的读音上花了不少的时间)。接着检查孩子对这幅画的了解,速读了第一自然段。(本来在此处,应该让学生对画的尺寸应该有形象上可比的感觉,这样,也许对学生感悟张择端高超的画技有帮助)
二.确定主旨,赏读结合。
以“《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样一幅画,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为主打问题,启动文本学习。预调时,我想让学生边欣赏古画边听课文朗读,并配上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将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古画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围绕主旨问题进行交流,再找出这些内容边赏边读边悟。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古画的艺术价值,在教学时设计了两处补白:一处是让学生想象,画上还画着哪些人,感受人物众多;第二处是赏图说说“我还看到画上的人有的_____,有的_____,还有的_______。”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画中人物的形态各异,感受画家的画技精湛;(可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细节都不够完美,学生由于一开始读得不够通透,所以在感悟时、交流时,语言不够流畅,读得不够精彩。加上课件的效果不好,使得两处补白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顺应学情,忽视了2、3、4自然段文本的步步递进的.关系,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点乱了。)
三.拓展欣赏。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仿照第四节,自主说说画中精彩的场景,把赏图、想象、说话结合起来,以期达到“一个设计,多重效益”,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因课堂中的意外生成,顺应学情,这一环节融合进了上一个环节,因为对第4自然段读得不够透,悟得不够深,点拨得不够到位,所以在“说说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场景”时,学生便有些无从下“嘴”了,是本课教学中极遗憾之处。)
四.结课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在之前赏读的结果,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总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总体感觉是知识点抓得准却不够常深入,训练点设计显得单薄,课堂效率低下,对课堂中的生成没有很好的把握和应用。这都是我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学中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学生自读课获取信息。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我并没有放任自流。我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星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不断辐射到全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读文,感悟语言,激 *** 感。重点赏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交流:学生有的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这一过程仍然充分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读书感受,没有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花费过多的时间。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画,课文的插图很小,上课时,又没有找到这幅画,孩子没有清晰地看到这幅画,是一个遗憾。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精选5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精选5篇)(篇一)?王勃英年早逝,并没有留下多少诗文,但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一篇《滕王阁序》足以让王勃名流千古。
?《滕王阁序》感情繁复,五音聚会,实为语文课中不可多得的名篇,更为主要的是那少年才子胸中的万千气象和那虽失意而最终振奋的精神必将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精神洗礼,也会对学生的人生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学最终目的要落到情感教育价值观上,然该文用典繁多,却也成为学生理解此文的瓶颈。基于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课文,疏通文意,同时亦要学会知人论世,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理解把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表现的时而失意,时而奋发,时而喜悦,时而万般哀愁的情感变化。
?在这样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到能够背诵其中自己喜欢的句段,最终深入领会此文之精神,方能较好的完成对此课的学习。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精选5篇)(篇二)?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要以塑造美好的心灵为己任,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达到这一目的,绝不可枯燥生硬地说教,而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注重审美教育,通过感受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同时,语文课堂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由阅读向写作迁移。
?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而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材料。
?《滕王阁序》写景颇为精彩,其中第三自然段写登临之所见,一句一景,将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风物与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描摹得神飞扬,尤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最,文章极富意境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全篇使用对偶,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而且,文华丽,讲求藻饰。文章极富文字之美。
?《滕王阁序》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以古比今,步步递进,紧扣题旨,首尾连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文章极富章法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登临之作,它不同于其他的或借古咏怀、或念远怀人的幽思之作,字里行间里渗透了王勃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王勃丰富而高尚的思想情操。他自信自尊、谦逊得体、热爱生活、面对挫折,虽有消沉,但更多地表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想的人格境界,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尤其令人敬佩。文章极富情操之美。
?这四美之中,情辞并茂是本文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抓住王勃的情感变化,以此为课文切入点,分析作者如何用多种方式抒发感情,便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关键了。
?学生情况
?我上课的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在年级中成绩领先,不少学生身上“骄”、“娇”二气严重,讨厌说教,经不起挫折。王勃“居逆境而思有为”的乐观精神可激励学生自我完善、笑对人生。
?在语文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害怕文言文,觉得艰深难懂,而且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不合时宜,厌学情绪较浓。正可借此文,纠正这一观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鉴赏经验比较少,鉴赏能力不强,尤其是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更是有待加强。这节课我希望在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鉴赏,把握文章表现的情感以及抒情方式,并加以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解题介绍作者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1、2、6、7自然段,通过诵读,体会骈体文的特征。
?第三课时学习3、4、5自然段,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抒情方式。
?2、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进入作者在本文中展现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曲线,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情感是如何转折的?
?第五段对典故的理解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语]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神韵隽永,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美文,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步骤二:学法指导]
?披文以入情析情而悟道
?教师解说:“道”,一为写作之道;一为人生之道。
?[设计说明]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步骤三:探究]
?一、整体把握
?问一:快速浏览这三段,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
?[设计说明]直接切入王勃的情感变化,体现教学重难点。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须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不容易准确回答。也借此题检查预习。
?问二:想想看,王勃因为什么而兴致高昂呢?
?明确:所见之景,宴会盛事
?(放幻灯片投影)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
?景
?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
?兴
?事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乐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同时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二、学习第三段
?问三:生读第三段,放《清明上河图》局部、自然风景等,猜猜看,这和课文哪句话对应?
?[设计说明]用猜谜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将语言还原成,给学生直观感受,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赞叹之情。通过这种方式熟悉课文、理解文章意境。
?问四:请想象“落霞”句,用自己的话描绘你想象的图景,再放,和自己想象的比一比,哪一幅更美?
?点拨:已经够美了,仍然赶不上原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设计说明]练习口头作文能力,感受汉语的丰富与生动。
?问五: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王勃又会如何呢?作者有没有直接说出来?用的什么方式来抒情?
?明确:融情于景
?[设计说明]推己及人,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比较亲切明了。分析抒情方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阅读向写作指导迁移。
?请女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设计说明]本段文字优美,生动,让女生柔美的声线来读,感染力强。美文,是训练美读的好机会。
?三、学习第四段
?问六: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设计说明]紧扣感情变化,转换学习内容。
?问七:作者用什么方式抒情?明确: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出感情。然后推荐一生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明确:重读“难越”“失路”“萍水”“尽”“他乡”“不见”“何年”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心绪。
?[设计说明]通过美读,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此刻孤独悲凉的心境。
?问八: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明确: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抒情方式)啊!
?[设计说明]突破难点。这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搞清如何转折,可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时要抓住文脉,写作时要注意起承转合。
?投影:
?望长安目吴会
?天高地迥
?宇宙无穷南溟深北极远
?悲
?关山难越萍水相逢
?济世无路
?报国无门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何年
?问九: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明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设计说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积累,丰富学生情感。
?请男生读,读出意境来。
?[设计说明]在品味、赏析后,让学生投入情感地朗读,可进一步唤起学生共鸣,为王勃的遭遇慨叹。
?老师小结
?行文至此,笔锋陡转,由前面的盛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我们从欣赏美景引到触摸王勃的内心世界,激发我们的思索:是什么使得王勃走投无路?他该怎么办?
?[设计说明]小结王勃在文中的第一个情感转折,引出下个学习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问十:有人说: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
?投影:
?冯唐、李广
?自我宽解
?贾谊、梁鸿
?贪泉、涸辙
?北海、东隅乐观向上
?孟尝、阮籍
?[设计说明]突破第二个难点,熟悉课文。把握作者第二个情感转折。
?问十一:这一段,作者抒情用了什么方式?
?明确:借用典故。
?[设计说明]突出重点,明确写法。
?[步骤四:总结]
?问十二: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文以情胜,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交织于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写出情志。抒情一要写出情感变化;一要注意用多种方式。
?回顾板书。
?兴
?乐观旷达
?景事宇宙人生
?悲
?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借典咏怀
?[设计说明]突出本课重难点,指导写作。
?[步骤五:拓展与思考]
?一、相似的性格,易生相似的际遇;相似的际遇下,易成相似的情感。同样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李白被逐出长安时,在与朋友饯别的宴会上作了一首《行路难》,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看看他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投影《行路难》,学生齐读、讨论。
?明确: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设计说明]《行路难》与《滕王阁序》中表现的情感脉络与抒情方式惊人地相似,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二、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设计说明]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文育人。
?[作业]
?1、背诵2——5自然段。
?2、就文中能触动你心灵的一句话扩展开去,写300——500字的短文。
?[设计说明]落实背诵,落实写作训练。写作既可写成写景散文,又可写成读后感,自由度较高。
?课后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文言文反映的生活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普遍有畏难厌学情绪。而以往的教学又多以串讲为主,过于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我觉得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讲求方式方法),而忽略了文言文本身蕴涵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弄得课堂沉闷不堪,课后学生收获不大。这次课,我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从鉴赏的角度来教文言文,课堂非常活跃,课后学生反馈很好。本来预计这节课容量很大,不容易完成教学内容,然而因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配合,所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作业来看,背诵和写作情况均不错。由此,我意识到要充分相信学生,只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他们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精选5篇)(篇三)?《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的头疼病,因为要写一片反思文章不仅耗时又好尽力,更害怕遇到情绪低落不配合的学生,那么《滕王阁序》教学反思就会变成牢骚文章了,前不久在一本书籍中看到一篇比较好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于是我就摘抄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下。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这就是我抄了很久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个人觉得文章写得很是深刻。希望你也能纳。文章最后祝您想想事成!!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精选5篇)(篇四)?就文章而言,《滕王阁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又是一篇难文硬文。我们最怕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有什么好的”。《滕王阁序》就常常遭受这样的命运。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网查了一下资料,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顶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为钥匙打开滕王阁的大门。但这样一来,学生要花很大的时间去打理,恐怕那点兴趣也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后来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课文,居然发现一条亦真亦亦明亦暗亦断亦续的感情线索。相对典故相对文这些“技”上的东西,它应该是“道”,是最根本的。那么能否以情感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王勃陆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我布置学生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举最初的情感为例,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兴”,也有学生认为兴中有悲。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那它从何而来?学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两句话,“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尽悲来”,从文中筛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习。经过讨论,学生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就有了落脚点。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精选5篇)(篇五)?有幸代表秦皇岛参加河北省的优质课大赛,富有挑战的是,抽到了第一号,第一个登上讲台,都说第一个会吃亏,既抽之,则安之我教授的篇目是《滕王阁序》,这是一篇骈体文,篇幅也较长,教学内容的选取是重中之重,结合石家庄十五中高二三班学生的学情实际,我还是决定通过教学写景段落来提升学生鉴赏写景语句的能力,注重方法的探究总结,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写景部分的鉴赏上;这个部分的默写也是高考的重点,几乎每年都会在全国十几套考题中出现,所以兼顾把背诵也当堂完成
?我设置了四个教学目标,骈文特点、写景思路、写景句子鉴赏、当堂背诵重点是写景句子的鉴赏,前三个目标也是为了背诵做好铺垫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落实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书声朗朗,有放声读,有默读,有小组合作读,并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行训练这节课,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学生,都感觉任务指向明确,既达成了目标,又都很有完成目标的成就感
?在学法指导上,不是我硬性的施加,也不是全靠学生自主随意完成,而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进而提升、提炼,最终形成方法性的东西这就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高二的学生,自主性要强一些,老师要充分相信他们骈体文的特点,我结合《师说》加以引导,同学们就快速地找出;鉴赏写景句子的方法,学生合作鉴赏,我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提升,从手法、角度、炼字、意境四个方面重点突破,进而指导他们今后的鉴赏;背诵,也是无形中告诉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后再背,就会事半功倍,扎实持久
?在教学中,我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仅仅教教材,没有墨守成规,逐段分析,而是通过对教材的梳理、切分,选取几个点来交给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全面,实际学生未必受益,一课一得,虽然略显单薄,但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不能贪多,而是应认真咀嚼,逐步提高
?在合作探究上,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而后进行了有准备的讨论,全班起立讨论,很有气势,讨论现场也很热闹,都参与了进来,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了汇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小组当中,对之进行了指导,解决了学生在讨论中的疑难问题
?在导语设计上,我从江南三大名楼及其相关名人诗文这方面进行了情境的创设,而且指向明确,就是把写景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去含英咀华,领略滕王阁的秀美景色学生带着这种美感,走进文本,触碰文本,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力求朴素,导语和我诵读的时候,有古筝衬乐,诵读时还配上了精美的,增强了形象性多媒体上的问题,提得具体、明确、简练,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我运用了激趣导入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点拨引导法、多媒体法等方法,做到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使得整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积极性高,有收获
?在整节课,做到了一课三得,重要的是得到了鉴赏写景句子的方法,还有背诵的方法并立竿见影,还有骈体文的语言特点,有点有面,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使学生40分钟,每一分钟都充满了意义
?当然,每节课都是有缺憾的,我会继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艺,向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迈进在此,感谢秦皇岛一中语文组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教科所陈宝元老师的指导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教学技艺,要想炉火纯青,游刃有余,就要敢于吃苦,不耻下问,这样才会为教学更好的服务。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
1.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2.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一首诗,也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四、指导诵读诗句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3.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1《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2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清幽的古筝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设计了四次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
5、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对照,学生中有不认同者,我正好趁此机会说:“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果然碰到了类似情况,因此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等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因为语文本身与艺术是密切相通的。
6、语文课是美的教学,老师本身的语言也应是美的。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不讲或少讲“水话”,使自己的授课语言更规范、更优美。也许这一点带来了相应的弊端:似乎更拉远了原来就已很感陌生的师生距离。而我在自己班上课,因为师生有感情基础,学生也适应和习惯了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课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我反思之余也顿生一丝迷惑与彷徨:外出与不熟悉、没有感情基础的学生交流,是否还该保持规范、优美的授课语言和一贯的授课风格?如何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3《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学习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
4、巧妙的设计提问,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在设计问题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七个问题,重点是: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陋室的特点?作者的陋室是否简陋?找出文中可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作分析。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后对于句子的鉴赏,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鉴赏,学生却无从下口,这个问题相应也出现在第二个问题的分析上。课后我在寻找问题时发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也就是说在口头的问题上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有了误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总之,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研读文章时进行的不是很顺利。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4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5我们按照活动工作人员的安排,面对的学生都是来自同一个班,学生的整体素质,用他们的语文老师的话来说:语文底子不大好。
教学活动开始了,由我在第一节课先给这个班的25位学生上课,蓝老师在第二节课给另外的25位学生上。在上课之前,我按照我事先准备好的程序进行,首先借助《打扫阳光》的故事,想借机跟孩子们拉近关系,鼓励他们敞开心扉积极配合我。在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我虽然做到了故事讲述完整,但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没有做到故事的讲述必须注意的技巧,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我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可以从后面正式上课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可以得知。
接着,课文的导入。在这一环节里,我本来的设想是先提示学生把“座右铭”的特点与课文的页释①进行对比,归纳一下“铭”这一种文体的特点。但却有大部分的学生不知道这一注释对“铭”的解释是什么意思,由于时间的关系,想着接下来还会有很多东西要讲解,因此,就提示他们看着课本的注释给他们进行归纳。这一点,我没有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而是代替了他们。
然后,在课程的进一步教学中,第一,我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刘禹锡被贬遭欺写下的三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垂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没能够用自己的特长(毛笔字)形象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背景把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二,在与学生们短暂的接触后,确切深知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令人深忧(他们有的连声母韵母都分不清)。在分配学习任务(由于本文共有9句,因此我安排他们每三人负责本文的一句翻译,单剩下来的一位男生与我共同对本文的最后一句进行翻译)这一环节中,令我欣慰的是,他们的合作精神是我在平常的教学中表现最好的,他们丝毫不比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差,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对文章的理解翻译比预期的要好!但当我还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的时候,评课老师们对我的质疑——课文比较浅显,有些句子可以忽略不翻译的,而我则在上面浪费时间,不应该!我对此也确有反思体会,我想,这就是蓝茂福老师的真知灼见——我们怕学生不懂,所以“包办”他们的一切,最后导致他们的“懒散”。第三,由于事先的教学设想与教学实际的差异(他们是初一的学生,我所教的这篇课文是初二第二学期的,而且我这节课的重点是翻译课文,他们的文言文知识储备还不够),本来准备用一节课45分钟完成的教学任务我得要花90分钟才可以完成。这让我从蓝老师的课当中得知,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这一次活动中,除了以上我的反思所得,我还收获了这些至宝:一是,始终要相信自己,勇于战胜自己!因为我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畏畏缩缩,总是担心这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放不开手脚。但这一节课,我没有半点怯场,我终于战胜了那个胆小的我。二是,得到同行们的指正。闭门造车,限制了我的教学发展,同行们的真诚指点让我得知自己的缺陷。比如:八所中学文周仁老师对我本节课的建议、民族中学陈青梅老师对我本节课的质疑、同台切磋者蓝茂福老师对我本节课的直言以及活动组织者张所帅老师对我本节课的点评等,都让我从中获得启发。三是,让我真正懂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落实到“读”,学生们才能够理解文章,我们教者才会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越教越有盼头,学生越学越有味道!四是,不用小瞧学生,应鼓励激发他们为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靠我们正确引导而充满色彩的,蓝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激励,让我见识了名师的风,更见证了它的魅力!五是,教法要敢于创新,多思考如何教学有效。两堂课,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我想,我不可能这样认为:蓝老师的胆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反其道而用,并且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与蓝老师的个性有关,更跟他的独立思考有关!等等。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的远!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6《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做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教师对教材内容熟练掌握,但是在备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教学设计还要更多的体现学生的参与,力求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需要教师日常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但是忽略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要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同时要读深入,边品边读,注重品位文章的语言文字。
4、在文章的教学细节上我还有些体会:首先在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时,还要注意汇报的条理,实词、虚词、重点句子,本节课汇报环节有些凌乱,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其次对于文章韵脚的处理欠妥当,应该放到文章分析中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的训练;再次还应该让学生整体疏通一遍文意,更有益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7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反思是思想者的灵魂,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既可以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修正“失误”,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轮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气氛枯燥,学生沉闷,而现在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是文言文,我总担心学生不理解,学不来,因此整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一堂课下来往往成效不大。课后我作了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包办太多,缺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养,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我还忽略了本课的一个重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文章中体会文章的意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8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进行教学反思,能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通过回顾,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肯定的支持,同时给予自己否定的思索修正。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积累、质的提高和准备性的增强。下面我将以《陋室铭》为例,进行教学反思,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是比较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我认为懂得语言就是懂得语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国家,语言文字给我们留下的痕迹,并不是说我们会阅读就可以,我们还要学习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人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用朋友间的语调,热情的邀请同学们一起进入刘禹锡的房子参观。提问他们:你是否有尝试过描写自己的家或者卧室?你是怎样跟别人介绍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经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文言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多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坚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范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赛读或者学习古人的说话方式进行朗读。在学习中,我们应从最基本的着手,让学生知道在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语文知识,提起自己学习的兴起,去寻找其中的快乐。以一颗快乐的心去填充自己的大脑,去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陋室铭》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新的教学要求我们以生为本,以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懂得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联系着学生,使学生明白并会运用这种写法。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学生身上最容易检测到教师的成功与否,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相互学习时进行。的讨论,要允许答案的多样化。例如,在回答《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教师不能局限于答案,除了回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之后,还可以回答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淡泊,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等也可以。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文言文知识的基本特点,摒弃那种只教会学生字、词、句的解释的灌输性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学习古人高尚的品德和脱俗的情怀。
三、在生活中学习。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语言文字,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国家,每天都在与语文打交道。现代白话文也是脱胎于古汉语,因此,我们日常中仍然可以看到或听到人们有时候会引用古文佳句。比如有些人的家里会悬挂一些文字,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这时我们就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在里面的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在语文课上学习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学完,只有通过与社会接触,与生活接触,才能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时应以生活为例,适当的运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在中国文化盛行的今天,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如果连自己祖先的话语都不了解,不就贻笑大方了吗?
四、在思考中学习。
作为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在讨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时,学生是否理解了互文及对偶呢?这节语文课所要理解的作者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掌握好了吗?认识的价值学生是否接受了,理解了?……45分钟的一节课,回顾起来会发现很多问题的存在,我们必须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哪些地方可以继续借鉴,通过不断地自学,听课,向前辈请教,和同行交流,接受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让学习和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课堂的教学,并不是一味的传授字词句的解释,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去发问,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反思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提高与发展教学智慧的前提,是促进教师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保证。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者与研究者,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专业水平。
大班《咏柳》古诗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一
《三峡》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教材,这是一篇阅读文言文,作者以极其精炼、优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根据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精心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
(1)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由衷赞叹之情。
(2)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充分感受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根据课标对文言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直接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3)落实实词,结合书释理解文意。最后我又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即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的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课标的三个维度精心构思的,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知识扎实的落实,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渐染,更使我感到我还是上了一节比较成功的一课。授完这节课很长时间了,在我的耳畔还一直回荡着气吞山河的长江之歌,在我的眼前还一直浮现着一幅幅雄伟壮丽的三峡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绪还一直沉醉在和谐、融洽,充满的课堂里,学生们一双双主动求知的双眼,师生之间热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更使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课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师过渡。
一: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朗读的教学环节中,我没有从理论上枯燥地去讲解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是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去朗读、去感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的朗读和朗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们的朗读水平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读,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三峡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在落实实词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我在课堂上只是检查预习和解决疑难问题而已。通过学生们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是牢固的,是扎实的。
在研讨文章内容方面,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从整体入手,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文章都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脱口而出:“三峡的山和水”。我便以此为出发点,一环又一环的提问:三峡的山和我们家乡的山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言看出来的?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特点?不同季节的水给人的感受一样吗?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三峡?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我们对三峡如此神往?由于我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细致的启发诱导,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能大胆积极的举手,同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又为下一个有关写作的教学环节作好了铺垫。为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我由刚刚研讨完的分析阅读引出了口头作文片段训练,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用了多媒体,一幅幅三峡美景的再现,伴随着雄浑激昂的配乐歌曲《长江之歌》,同学们的写作一下子被点燃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用优美的语言,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述了当今三峡的风。最后又用学生表演的方式回顾了三峡的`过去,展示了当今和未来。因此说,我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比较成功的。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由于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赏,这对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积极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师生的热情交往,积极互动一直贯穿课堂始末,为了使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我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直接渗透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拟定本节课的学习,教师最后再稍加归纳。由于我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们主动求知的欲望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怎么能不愿意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自己亲自设计的疑问呢?就这样,浓重的学习氛围在刚上课不久就被我营造出来,这为往下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为了使学生们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峡之美,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呢?我反复揣摩,认真探索,最后决定还是借助多媒体,运用启发、探究的方法,并且把音乐引入了文学的殿堂。典雅的古筝音乐立刻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古代三峡之中,雄浑、豪迈的长江之歌伴随着一幅幅精彩的当今三峡的画面,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怎么能不使学生浮想联翩,怎么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娇而折服。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并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学生们急不可待的抒发内心的情感,下一个环节的口头作文效训练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几句对三峡的讴歌赞美,就足见我由阅读引出作文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启迪,我在课堂的结尾还精心设计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特长,而且还以别具一格的方式重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启发、感悟,今日的三峡令人迷恋,明天的三峡更令人神往。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拓展,思绪早已飞到明日三峡的建设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学生们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学风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友好交往,热情互动,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特长,是我近几年来的教学风格。在我的课堂上,几乎没有死气沉沉的死角,我会用微笑化解他们的紧张,我会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以朋友谈话的方式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我更会用真诚的目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课堂的主角,我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和学生彼此之间用眼神、动作、表情、语言默默地交流着,深情的互动着,从而达到知识上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由于我和学生的心心相通,学生们的潜能和特长更容易被我挖掘出来,他们在我面前都急于表现自己。如课堂结尾的表演设计,巧妙的构思、新奇的内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较内向的女同学的杰作,表演中的南同学平时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经过我们师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觉得此处的教学安排是我教学风格最为闪亮的一点,他们声请并茂的表演更使这节课锦上添花,意蕴隽永。
四:谈谈我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间灵感,临时改变教学。在重点研讨完春冬之时的美景后,我按原教学是想让一名擅长朗读的同学配乐朗读,可是当我看到同学们都已被作者优美的语言所感染,都对壮丽的三峡产生神往之情时,我的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让学生闭着眼睛,伴随着悠扬宛转的古筝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发妙想吓了一跳,继而果断地取了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学生们在沁人心脾的音乐声中,闭着双眼如醉如痴的神态,我真为自己的意外收获而庆幸。优美的音乐此起彼伏,百转回肠,我深信在学生的心中早已设计出了一幅幅更为神奇的画卷。我真的被自己临时设计的温馨情境感染了,由原来设计的学生朗读也变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这处的教学环节也因此成为了我本次教学的最成功之处。事后,我认真反思,终于体会到了这次瞬间灵感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智慧之火,是课堂上师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共振效应,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设计
本节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庞杂之感,有碍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音乐的借助,小品的表演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过多的借助,降低了语文课文学的魅力,有喧宾夺主之感。
再教设计:在课时安排上,我将由一课时安排两课时,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我将忍痛割爱地舍弃展现今日三峡风的环节,在多媒体的选用上,我将只选取一段音乐渲染课堂气氛,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熏陶渐染,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二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
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就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课堂实践表明,学生的表现是完全可以比我们预设的要好的。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缺点和不足。比如,制作的课件突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课堂的知识性,学生只回忆起部分内容,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理想。再比如,我的课堂语言不够凝练,“连绵不绝”一词重复使用了几次,还出现了口误现象。这些都提醒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经过此次课堂教学,我对课堂有了更多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收获,也有了更多的思索,我想我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在同仁们的指导下不断成长进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三《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是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四《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皮毛,只能说出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班古诗学习《咏柳》的教案设计以及原文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咏柳》古诗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能有感情地朗诵。
2.了解古诗中比喻手法的运用,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垂柳的感受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小朋友,音乐响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表演吧。播放歌曲《小松树》。
二、新授,学古诗《咏柳》
1、小朋友,美丽的春天来了,在温暖的阳光下,小花、小草、小树都睡醒了。
谁能告诉我,你都知道哪些树的名字?(幼儿答:?)
小朋友,你喜欢什么树?为什么?(幼儿答:?)
老师这里有一些大树的,看谁能先叫出他的名字?(出示各种树的让学生猜)
老师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听:
播放《柳树姑娘》
柳树,多天真,多漂亮,多逗人喜爱呀!
唐代有个诗人叫贺知章,他也很喜欢柳树,还写了一首诗,赞美柳树姑娘,叫《咏柳》,我们一起听一听。(播放古诗录音)。
三、表演、唱古诗。
1、读诗,师领读,生跟读。
小朋友,我们看着柳树姑娘,和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好不好?
1)老师这有一些柳树姑娘的。(出示)
春天柳树姑娘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指着柳枝问:这是柳树姑娘的什么呀?柳树姑娘的头发往哪个方向长的?你觉得柳树枝还像什么?(幼儿答:?)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们一起来看老师的。(出示碧玉、绿丝带与柳树的对比图)小朋友你们猜猜这些绿色的石头是什么?碧玉。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这个词?碧玉和柳树什么地方一样?指着图中的绿丝带问:这是什么?绿丝带。过去的人也给绿丝带叫做绿丝绦。?绿丝绦?你在哪里听说过这个词?绿丝绦和柳树什么地方一样?
2、柳树多可爱呀,我们再美美的读一遍《咏柳》。
3、根据《小松树》改编,旧曲新词唱《咏柳》。老师示范,学生跟唱。
老师把《咏柳》变成了一首歌儿,我们一边看着柳树姑娘。一边学歌,好不好?
4、创编舞蹈,老师示范,幼儿跟做。
大家唱的可真好,边唱边跳,才更开心,跟老师一起做动作,看谁的动作最优美?
5、老师和幼儿一起随着音乐边唱边跳。
四、手指游戏
又唱又跳大家一定累了,我们坐好吧。一起做个手指游戏放松一下,《大拇指是爸爸》
五、活动延伸,画柳树、贴柳树
小朋友,你们看,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的下,柔软的柳枝随风摇呀摇,春天多美好啊。柳树多美呀,谁想来画一画?
画大树要先画什么?先在桌子上用你的小手试一试。
柳树枝怎么画呢?柳树枝上还长了什么?
谁到黑板上画一画,画完了就回到座位上。
其他幼儿在座位上画柳树。看谁的柳树姑娘画的又快又美丽?
1、分小组来画一画。
小朋友们一边画柳树姑娘,一边听配乐古诗朗读。
2、展示作品,把画贴到黑板上。
大家的柳树姑娘都非常漂亮。花草树木,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树木,爱护环境,做一个保护大自然的好孩子。
五、结束。
《咏柳》古诗教案篇二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 教育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九课《咏柳》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
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5、训练学生自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
1、《咏柳》插图;
2、诗人概况(生平、诗作);
3、学习目的条目。
4、古筝磁带,录音机;
5、诗歌正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复习所学;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们能背几首给老师听听吗?
生背古诗。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是第九课古诗二首中的《咏柳》。(板书课题)请自由读一下这首诗,把不认识的字,词勾下来(生朗诵古诗)
3、认读生字
师:有哪些字不认识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注音生字)好,请大家一起朗诵这首诗。
4、指导朗诵;
师:朗诵的真好,可如果能注意停顿的话,我觉得你们能读得更好。读古诗是很讲究的,一般是按照什么原则来读。现在请大家听老师朗诵一遍,并在停顿的地方划上?/?。(师范读,配乐)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想不想再来朗诵一次?(个别读,配乐)。
二、讲解
1、明确学习目的;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需要大家掌握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出示学习要求:1、了解诗人;2、理解诗题;3、能解释重点词?碧玉?妆?一?万条?丝绦?;4、能解释诗句的意思;5、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6、体会诗的意境;7、背诵古诗)
2、组织自学;
师:这既是学习的要求,也是学习古诗的步骤。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前四项学习要求。如有问题可向大家求助。
生自学
教师投影诗人情况并作巡视。(预计出现问题:1、不能理解?一?,解决 方法 :出示装满水的水杯,引导学生理解?一?在这里是满的意思;2、不知 ?碧玉?在诗中的意思,解决方法:出示插图,提问,碧玉是什么颜色,与柳树那一部分的颜色相似?3、不能理解?丝绦?的意思,解决方法:查字典解释 ?绦?,再次出示插图,提问:柳树的哪一部分像丝带一样柔软。)
3、师生交流;
师:现在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
师:这首诗的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师:请四位同学分别解释四句诗,
4、分析全诗;
师:请思考一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柳树,这个季节的柳树有什么特点?请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
5、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师:整首诗既描写了柳树,又提到了春天。现在谁能告诉我,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心情?提示: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跟随老师去郊外走一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你到郊外去游玩,当时许多植物还没有发芽,加上还有些寒意的风,使人觉得现在仍然是冬天,正在这时,一棵高大的柳树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因为它已经长出了新叶。嫩绿细长的叶子长满了整棵柳树,远远望去柳树就象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而那长满了柳叶的柳枝柔柔地倒垂下来,随着春风摆动,就象是一条条的绿丝带。正是有了这棵柳树,才使人感到春天到了,想到寒冷的冬天终于走了,充满生机的春天来临了,过不了多久,万物都将复苏,五彩缤纷的颜色将重新装扮整个世界。想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感到高兴,诗人因为春天来了而感到高兴,说明他对春天怎样?(板书:诗人的喜春之情)我们已经理解了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注意要体现出诗人喜春赞春的感情。同时要一边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配乐,生朗诵)我觉得大家还可以再投入一些,跟着老师再来朗诵一遍。(教师朗诵诗注意姿势)我感觉下面坐了一群了不起的诗人,你们读得太好了。
6、背诵全诗;
师:现在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背下这首诗。
(生背诵)请这位同学背一下。好,请各位一起来背这首诗,注意要把自己当诗人。(生齐背)
7、体会意境
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春天中柳树的美妙姿态,春天里除了柳树外还有其他美丽的景色,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天的景色。我看看谁的 想象力 最好。(配乐)
请同学们 说说 你想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8、自查知识掌握情况;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要求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已经达到了。(出示学习要求)(板书:你已经知道的;你还不大清楚的;你还想知道的)
练习(根据时间安排)
三、结束
1、学法 总结 ;
我们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是按什么顺序。你是怎样学懂这首诗的。(板书学法)
2、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可以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明天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咏柳》古诗教案篇三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柳条在春风吹动下的意境美。
活动准备:
PPT、Flash课件
活动重点:
初步理解 故事 内容,并朗诵古诗。
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境。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啊?美丽的春天来了,在温暖的阳光下,小花、小草、树木都睡醒了,那岸边的柳树会有哪些变化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柳树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柳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幼儿从树叶的颜色、树枝、树叶的形状这些方面进行观察)
师:原来春天的柳树长出了一头绿绿的、细细的、长长的头发,真好看!唐代有个诗人叫贺知章,他很喜欢春天的柳树,还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来赞美柳树姑娘,叫《咏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播放课件)
二、理解古诗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碧玉妆成一树高?
(出示碧玉)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哪里见到过这些碧玉?你发现它和柳树什么地方是一样的?我们发现它们的颜色都是绿绿的,诗人也觉得绿绿的柳树就像是一块块碧玉堆积起来打扮成的,于是就写下了?碧玉妆成一树高?这一诗句。
2、?万条垂下绿丝绦?
(出示绿丝带)
师:这是什么?(绿丝带)以前的人把绿丝带叫做绿丝绦。这个绿丝绦和柳树又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从中可以看出柳树姑娘的头发是往哪个方向长的啊?于是,诗人就觉得这些垂下来的细细长长的柳条就像是千条万条许许多多的绿色丝带一样,也就有了?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一诗句。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咦,那这么美丽的景色,一片片细细的柳叶,到底是谁变出来的呢?请小朋友们猜一猜。(猜测)其实啊,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剪出了这一片片细细的柳叶。同样,我们用诗人的话来说就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朗诵古诗
1、学念古诗
师:这么优美的古诗,我们一起来念念看吧!(播放课件)
2、逐字朗诵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中有些字我们是认识的呀!我们一起来看看!(认认简单的字)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再来美美的念一遍吧!
>>>下一页更多精彩?《咏柳》古诗教学反 思?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