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琴和古筝有什么关系吗?

2.古琴和古筝

3.古琴和古筝是一样的吗

4.课余爱好古筝800初中作文

古筝是古琴演变的吗_古筝是由古琴演变的吗

古筝和古琴是两种不同的乐器,那么这两种乐器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关于古筝和古琴的区别,欢迎大家阅读。

  其一,形成年代:

古琴:原名“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

本世纪初期为了和其他乐器的统称区别,改称为“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有实据可考至少形成于3000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筝又名"秦筝"。

早在战国的时候筝就已经流行了:“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罄筑、弹筝。”(《战国策—齐策》)。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

筝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说法一、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

说法二:筝筑同源说: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的记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及同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叙述到『筝,鼓弦筑身乐也』。

说法三: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史载:汉应劭《风俗通》『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说法四:筝为汉代京房所造,承上述旧唐书音乐志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其后述是『筝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

  其二,形制区别:

古琴琴身以琴面与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雁足(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乐器";

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形体造物宏袜型颇有典故。琴体总长度为3尺6寸5分(折合约1225mm),以象征一年有365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则代表地,以此印证“天圆地方”之说。古琴共有十三个徵位,装饰以金玉的圆点来标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时以指触弦,即十三音也。古琴的七根弦系进化演变而来,史书记载,最早期的古琴仅设有五根弦,以象征金、木、水、火、士,周文王为悼念其死去的儿子伯邑考,故增加了一根弦武王在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称。现代知名的斫琴家李一凡、王鹏所斫古琴被誉为“文武二琴”。

古罩激琴的结构颇有分寸讲究,详尽分类有琴额、岳山、承露、起项、琴颈、琴肩、琴弦、徵位、琴腰、龙龈、冠角(焦尾)等。古琴弹奏的时间越长,琴音会越圆润、淳和,若长时间闲置不弹而一朝拾起,其声音会回生而黯然失色,所以有人说古琴善通灵性,便是指此。

古琴常见的造型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区别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而不同。琴漆的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古琴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断等,有断纹的琴,其琴音清淳、明澈,外观美观,所以更显名贵。

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也有增加到24-26弦的筝。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于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从乐器形制、制作工艺与构造上来说,今天的筝已与古时的筝有较多区别。

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用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绝庆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其三,音域、音色、表现力

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奏出许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

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表现力丰富而形象。

看过金庸的,一定会记得曲洋与刘正风合奏的那首《笑傲江湖》曲,那就是古琴和萧合奏的.。王维的弹琴界境更是让人向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而李白在《听蜀僧睿弹琴》时写道“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种弹琴姿势是何等潇洒。

目前来说,古琴方面王鹏、李一凡、马维衡等几个斫琴师所斫的琴音色、表现力方面是公认的好,古筝的话台湾宏声、上海鼎韵、西安东韵这几个品牌的琴质量较高。

  其四,曲谱

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多用"文字谱",到了唐朝后多用“减字谱";减字谱相传为唐代曹柔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是属于指法谱。

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其五,流派

古琴的流派主要按地域分:著名琴派有浙派(郭楚望、毛敏仲)、虞山派(李一凡、严天池)、广陵派(徐常遇、徐祜)、浦城派(祝桐君、许渔樵)、泛川派(张孔山、顾玉成)、九嶷派(杨时百、管平湖)、诸城派(王溥长、王雩门)、岭南派(黄景星、李宝光)、梅庵派(王燕卿、徐立孙)等。

古筝分为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

  其六,演奏方法

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绰、注等等。弹奏时,右手能够同时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在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取音时,可作往复摆动的“吟”、“猱”和上滑音“绰”、下滑音“注”等多种技巧奏法,从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风格。

古琴的弹奏还有很多琴道、琴德方面的讲究,因此自古以来琴家们往往都操守五不弹之原则。即:其一,疾风甚雨不弹。疾风声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弹。其二,于尘市不弹。这是因为尘市喧闹,噪杂不静,俗气又重,故与琴文化精神相违。其三,对俗子不弹。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识风情,难体琴道之妙,自然不为知音。其四,不坐不弹。因操琴须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所以琴家不能立而弹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弹。琴家操琴时,须洁净身心而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仪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

而古筝常用演奏手法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古琴和古筝有什么关系吗?

古代的琴不是古筝,古代的琴演变到现今最为相似的是古琴和古筝,二者有区别。

古筝有21根弦,分别有四个音阶加最后一根弦是单独的1(高音),顺下来就是12356 12356低音12356中音12356高音1 。最大的从外型上的区别是古筝有筝码(可用于微调音准),而古琴没有,北京奥运会上演奏的就是古琴;二者从音色上也有区别,古筝音色清亮灵透,而古琴则古朴浑厚。

古琴和古筝

最近我国已把古琴向联合国申报为"人类文化遗产",这是值得高兴的。有人以为琴、筝其实是同一种乐器,只是叫法不同,这是一种误解。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的,传说为"伏羲"、"神农"氏所造;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这是两者形成年代上的区别。

其二,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乐器";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必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

其三,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奏出许许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

其四,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称为"文字谱",到了唐朝后称?quot;减字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其五,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远的是《碣石调.幽兰》一曲,描写孔子不得志以空谷幽兰自喻,据今已有1400多年。还有《广陵散》、《潇洒云水》、《梅花三弄》等,现存琴谱约有数千首之多。我国史籍记载有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以及"三国"中孔明巧施空城计,操琴退司马十万大军的故事,说的都是古琴。1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家"宇宙飞船超过太阳系向系太空进发,该飞船所播放的《流水》一曲,就是用我国古琴弹奏出来的名曲;古筝的古曲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去听听,感受一下:)

最后,无论你选择了哪一项都祝你成功!也许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请你千万不要放弃,要加油:)

古琴和古筝是一样的吗

两个都是琴就是指古琴,“可以调素琴“的素琴是指没有装饰的琴,古时候琴就是古琴,至于古筝最先起源与秦,故又称秦筝,只是当时的筝没有现在那么根弦而已。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可奏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四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树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4、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5、鱼樵问答

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鱼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6、夕阳萧鼓

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棉会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7、汉宫秋月

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8、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咏梅》。

9、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10、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课余爱好古筝800初中作文

:古筝有21根弦,有琴码,体积和音量较大,相对容易学习;古琴有7根弦,没有琴码,体积和音量较小,相对较难学习。学习它们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身体条件。

筝,又叫古筝;韩国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弦琴。筝的出现,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战国时期秦国已广范流传,直至今日潮州筝仍叫秦筝。<史记>中即提到:击瓮叩钵、弹筝博髀,真秦之声也。更早的<战国策>也记载:齐国的临淄城,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东汉刘熙解释说:为什么叫作筝呢?其音高,筝筝然也。日人冈昌引<乐道类集>解释筝字的起缘:秦国婉无义之两女,争弹瑟(二十五弦),蒙恬破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与十三弦),秦王奇之,遂命名为筝,因争而成新器也。但该书至今未见,且秦筝为十二弦、唐筝方为十三弦,其中不无杜撰可能。<礼乐记>:五弦筑身、形如瑟。筝字字头从竹,与秦之筑这个乐器,或许有关系。<旧唐书.音乐制>描述筝说:形制与瑟相同,只是弦比较少。古时十二弦者,叫筝;二十五弦者,叫瑟。从出土的古代乐器文物中已可获得证实。

 在我六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古筝。古筝是由古琴演变而来的。我的古筝琴身是木质的,上面装有二十一根琴弦,从高到低会发出从清脆到浑厚不同的声音。琴头和琴尾两端都是用黑漆涂制而成,上面还雕刻有袅袅的飞天仙女图案,装饰得古筝成为一件典雅的艺术品。

我是一个古筝业余爱好者。几年来,古筝已经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每当我伤心时,我就开始弹古筝,在一串串婉转古典的乐曲中,我的心情不禁变得明亮起来;每当我喜悦时,我也喜欢弹古筝,在一段段热烈欢快的筝曲里,我的精神都被感染在快乐的氛围中,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我最拿手的乐曲是《浏阳河》。《浏阳河》是一首赞颂伟大领袖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县浏阳河风光以及他带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得解放的丰功伟绩的革命歌曲。每当我演奏的时候,都满怀对无比崇敬的心情,演奏每个乐符,真心体会革命感情。尤其是弹到这首曲子的快板部分的时候,我的双手在琴弦上欢快地跳跃,琴声忽大忽小,节奏时快时慢,力度有强有弱。我的心情也随着音乐意境热情豪迈,将浏阳河边的大好风景表现得活色生香,也将祖国人民对的崇拜和爱戴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最喜欢的中国古典民乐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一首表现大自然中和谐柔美的山水风情的乐曲,也是我经常给家人表演的拿手戏。在弹奏表现“高山”的段落时,我的手指非常铿锵有力,弹出的琴声浑厚沉重,将高山的雄伟和险峻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在演奏表现“流水”的音乐时,我的手指柔柔地划着圈,轻轻地拨着弦,就好像潺潺地流水碰到了一块块石头,发出清脆地撞击声。在这时强时弱、亦静亦动地古典音乐中,常常让人不禁沉浸在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我喜欢古筝,更爱弹奏古筝,我们就是一对“好朋友”。在我的双手弹奏中,我们合作出一曲曲或清脆柔美、或激昂高亢、或热情欢快的乐曲,弹古筝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也陶冶了我的心灵情操。我要勤奋练习古筝,用古筝那典雅优美的琴音给人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