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古筝的结构_古筝乐器构造
1.求制作古筝的过程!
2.古筝为什么分左右两部分?
3.古筝是什么乐器
4.古筝由什么组成
5.什么是古筝
一共有21根弦,音区依次是低音区、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和由高音区。音名为1.2.3.5.6,除5弦外,其余均为绿弦。前五弦为筝 三国时期,古筝完成了由竹制共鸣器变成木制的过程,由于设计上的宽窄,又加长了,出现了琴颈,经过800多年的传播,筝增加了一弦,隋朝时成为十弦三弦,唐朝时为300多年。古筝普及后,琴颈与十根三弦琴古筝长期并存,分别为元代创作,明代民间开始出现十四弦古筝,清代出现十五弦古筝,继承了古筝的艺术形式,到清末出现十六弦古筝。
目前,中国的古筝主要是用21根弦。现代21弦S型古筝是由有 "古筝之父 "称号的徐振高老师研制开发的。过去,古老的古筝主要是网状黑漆,而且一大一小,形如小棺材。极为难看! 1962年,徐老师和他的老师缪金林研制出S型月山21弦古筝,不仅扩大了古筝的种类,而且美化了古筝的风格。这就是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古筝!
古筝又称秦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乐器,在中国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戏曲和曲艺团体中,经常有演奏、合奏、乐器和歌舞表演。因其音域宽广、音质优美、演奏方法丰富、感染力强,被称为 "百乐之尊"。它是中国独特而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从5世纪到3世纪,古筝在秦国(今陕西)地区广泛流行,因此被称为 "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筝的起源至今仍不确定。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求制作古筝的过程!
三部分:
1、面板
一台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面板以阳面中段为最佳,阳面是指整株桐木置于水中,露出水面的一面为阳面,去头斩尾为中段,一般以9-12年树龄的桐木为最佳,尤以河南兰考的桐木为最佳,沙土地,木质疏松,利于音质的传导。
专业演奏古筝的面板以通纹为最佳,中音区纹理间距5-9厘米,高音与低音区间距1.5-2.5厘米为最佳,面板厚度高中低音的厚度一般为9mm、11mm、10mm,眼下面板大多数用弦切工艺。
2、琴弦
早期的琴弦以马尾、鹿筋为原料,到了当下这段时期以尼龙钢丝弦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韵味,琴弦以德国进口钢丝为主,含碳量均匀,寿命长,手感好,以五音不全牌、宝泉牌、敦煌牌为代表,较受专业人士欢迎。
3、筝码
一般来说红木古筝配套红木筝码,楠木古筝配套鸡翅木筝码,紫檀古筝配套紫檀筝码,亦有说法以色木为筝码最佳材料,但是尚未有定论,筝码要求纹理垂直向下为最佳,上嵌牛骨,搁弦槽一般为对应琴弦的1/3深度为最佳。
扩展资料:
起源: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2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百度百科-古筝
古筝为什么分左右两部分?
一台古筝是由一块面板、一块底板、两块侧板、一块筝头板、一块筝尾板、一块弦轴板、三块音梁板组合而成的。蒸煮,断料,开凿,等程序。具体方法如下:
1、选木料,主要为紫檀、红木、楠木、色木、椴木、松木、桐木等
2、木材表面经过刨光后,分清材质的好坏,不达标准的予以报废,达到标准的再按照筝的等级区分出高中低档。
3、下料、刨光。
4、抽湿、烘干。就是制作前的最后一道木材处理。
5、筝体制作,打磨定型。
6、开凿内部空间,不要用力过度,否则会裂开。
7、观察是否开裂,进行涂漆处理,然后进行晾晒。
8、开始装琴码(雁柱)对音质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琴弦的质地偏柔或者偏硬、发出噪音或容易断弦、脱丝等,都与弦本身的质量有关的。
9、对琴体进行装饰,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
10、装琴弦固定器。
11、装琴弦并进行调试。在调试的过程中,主要是区分音色。
注意事项
1、岳山随面板的前后圆弧而自然成弯弧形,与面板基本上成九十度角。起着某些传递声音的作用。岳山与码子高度的比例,关系到音准以及音色、定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用恰当的比例才能使筝的发音有良好的效果。在前岳山上端镶有一条骨片或铜丝,以使发音悦耳。
2、目前常用筝共有二十一根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一弦是古筝的最低音,第二十一弦上的按音所升高的小三度音是筝的最高音。在用弦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将铜丝弦、金属缠弦或尼龙缠弦以及其他种弦加以适当的配置。由于用途、风格和习惯的不同,在配置方法上也有不同。有以钢丝弦为主
古筝是什么乐器
以古筝弦下的琴码为界,右边是拨弦“弹奏区”,左边是按弦“定音区”。
右边一共21弦,从上的粗弦为“低音”,最下面细弦为“高音”,中间的弦为“中音”。每段音阶为五音,1、2、3、5、6,以3音用绿弦标记,弦上没有4、7。基本指法勾、托、抹、劈、摇。
左边是按弦定音,定音就是4、7是右边拨3音弦,靠左边按下去弦多少来决定音准。还有下划音、上划音、颤音都是要左边按弦表现出来的。
古筝由什么组成
古筝是弹拨弦鸣乐器。
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
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古筝的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于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故得名秦筝,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仍无定论。
传统的筝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比较代表的为“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到了现代,流派的区别已经很小了,几乎每个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长。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中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
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正如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什么是古筝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弦乐器。古代称筝,又称秦筝。历史悠久,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典雅、华丽而委 婉,音量洪大,表现力丰富,流传广泛。两千多年来,古筝在我国盛传不衰。
结构组成: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乐器,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目前筝的弦数在十九弦到二十六弦之间,有多种规格。
使用材质:琴身共鸣箱一般为桐木制,支架为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前梁、后梁和音柱多为竹制。
乐器特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分布甚广。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类,历史久远,历经演变,发音清脆悦耳,如山泉般流畅。由于按五声音阶定弦,故极具中国民族特色。
无论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伴唱),都是 特色型乐器。也常常用于中国民族乐队充任声部。此外,筝还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许多种地方曲艺形式, 如山东琴书、潮州弦诗等等。
古筝是弹拨弦鸣乐器,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的一种。
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主要形成了客家筝、潮州筝、山东筝、河南筝四大流派。
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古筝的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
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
古筝养护方法:
1、在潮湿的天气环境下,一定要注意将古筝存放在干燥通风的位置,不用的时候可以在琴袋里放上干燥剂等吸湿气的物品再将古筝包装存放。
2、在过分干燥的天气环境下,古筝的弦孔处甚至底板,会出现一些裂纹,这时候一定要尽早防护,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乐器保湿膏均匀涂抹在裂纹周边,以预防裂纹扩大。
3、一定不要让古筝在太阳下长时间暴晒,否则对面板损害很大。
4、不要让面板沾水,下雨天搬运时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