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筝女神袁莎在麻省理工上演"筝与诗”的视听盛宴

2.急需各种名曲的赏析

3.春江花月夜属于几级曲子阿

4.适合朗诵水调歌头的纯音乐

5.古筝曲能让人心静的,麻烦大家多推荐几首!

6.古筝名曲

古筝名曲欣赏春江花月夜_古筝独奏名曲欣赏春江花月夜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扩展资料:

高山流水

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后来,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吗?”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高山流水遇知音

广陵散

汉魏时期相和楚调组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遭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又一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与正史有出入)。

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后人曾为古琴曲《广陵散》所加分段标题,有的以与故事相应的情节取名,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与这个悲壮的传说也确有不少相通之处。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共四十五段。此曲早已绝响,解放后不少琴家才将它译奏出来。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

据《琴议》记载:嵇康非常喜爱《广陵散》,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此曲琴谱最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

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植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1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咏梅》。

十面埋伏

中国传统琵琶曲之一。《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又名《淮阳平楚》: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明王宝(1598-1662)《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音乐有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

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 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 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 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戛然而止。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卫仲乐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

法。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夕阳箫鼓

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根据经曲

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最早版本是1842年的“夕阳箫歌”,1864年前成书的《今乐考证》称为中国传统琵琶曲《夕阳箫歌》, 1895年被改编为《浔阳琵琶》时已将以来的六段编成十段,各段分别借用唐代乐府题名,至1932年改为民乐合奏,定名《春江花月夜》,情趣也由原来“秋意晚江别”而发展成比较健康向上,春意盎然,清新优美。

解放后用乐队合奏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画面: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 4、花影层台,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回澜拍岸,8、桡鸣远籁,9、欸乃归舟,10、尾声。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渔樵问答

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

名利者的鄙弃。乐曲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鱼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胡笳十八拍

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反应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著名文学

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

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 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汉宫秋月

琵琶曲,后被改编二胡、江南丝竹等。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

汉宫秋月

的情绪。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据载,二胡是刘天华先生所传。《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

阳春白雪

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历来有“大阳春”和“小阳春”(又名“快板阳春”)两种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与十二段的乐谱;后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1872 - 1951)所传,全曲只有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的乐曲。“起”部标题名为“独占鳌头”,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结构上的扩充和紧缩等民间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并以半轮、推拉等演奏技巧润饰曲调,充满了生动活泼、明快愉悦的情绪。乐曲开头的八小节在后面循环再现,是全曲各个部分的“合头”。“承”部共两段:“风摆荷花”和“一轮明月”。在八小节“合头”再现以后,高音区展开的旋律更加花簇,结构也扩大了,情绪比“起”部更为热烈。“转”部包括“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三段,这是一个对比性的段落。

《八板》变体运用分割和倒装、变化节奏等方法加以展开,并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在演奏上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尤其是第六段围绕徵音弹出的一连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活力。“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再现了第二段,并在尾部作了扩充。通过慢起渐快的速度,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使全曲在强烈的气氛中结束。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百度百科

古筝女神袁莎在麻省理工上演"筝与诗”的视听盛宴

古筝曲 春江花月夜 渔舟唱晚 汉宫秋月 暗香 筝缘-中国古曲之高山流水 真的好想你 梁祝 浏阳河 广陵散 帝女花 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之梁祝 九九女儿红 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之禅院钟声 筝派名家-古筝流派大全之雪山春晓 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之高山流水 难忘金宵 伯牙吊子期 茶歌 纺织忙 广陵散序 让我轻轻地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茉莉芬芳 平湖秋月 战台风 丰收锣鼓 筝派名家-古筝流派大全之翡翠登潭 雾里看花 春到湘江 并蒂花之梦幻曲 井岗山上太阳红 出水莲 说句心里话 洞庭新歌 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之出水莲 女人花 流水行云 寒鸦戏水 上楼 洞庭鱼米乡 三百六十五里路 月夜情歌 梅花三弄 东海渔歌 雪山春晓 茉莉花 紫竹调 枉凝眉 旱天雷 梦里水乡 妆台秋思 西江月 陆游与唐琬 上海滩 柳青娘 筝派名家-古筝流派大全之伊犁河畔 昭君怨 樱花 孟姜女 浪淘沙 偏偏喜欢你 西厢词 美女思乡 黔中赋 望月 云庆 三潭印月 北进宫 鲁筝第一大套曲 月光下的凤尾竹 平沙落雁 新鸳鸯蝴蝶梦 丹凤点头·乱插花 月儿高 庆丰收 知音 粉红莲 流水 蕉窗夜雨 独角戏 明月千里寄相思 秦桑曲 汨罗江幻想曲 高山流水 建昌月 红星照我去战斗 挤奶舞曲 二泉映月 但愿人长久 彝族舞曲 汉江韵 一点红 别亦难 筝派名家-古筝流派大全之林冲夜奔 草原英雄**妹 童年 雨蝶 秋芙蓉 筝缘-中国古曲之出水莲 忆故人 瑶族舞曲 幸福渠水到俺村 绣金匾 中秋月 山村变了样 我只在乎你 筝缘-中国古曲之月儿高 大悲咒 小城故事 把悲伤留给自己 一点金 风含情水含笑 下楼 锦上添花 莺啭黄鹂 大八板(轻六调) 爱拼才会赢 双星恨 飘雪 秋风词 绣荷包 西楚霸王 筝派名家-古筝流派大全之闹元宵 井冈山上太阳红 挤牛奶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筝派名家-古筝流派大全之打雁 又见炊烟 筝派名家-古筝流派大全之崖山哀 卖报歌 酒干倘卖无 筝派名家-古筝流派大全之海兰江畔庆丰收 伊犁河畔 寄生草 绿岛小夜曲 崖山哀 茶扑蝶 天涯歌女 洪湖水浪打浪 风中的承诺 北国之春 苏武牧羊 战风台 小河淌水 乌苏里船歌 凤翔歌 草原之夜 和番 三月里的小雨 漫漫人生路 送别 九九艳阳天 祈祷 爱你一万年 迎春舞曲 南泥湾 长安八景 逝去的诺言 步步高 木卡姆散序与舞曲 香山射鼓 兰花草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轻轻地告诉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中华民谣 我的中国心 月朦胧鸟朦胧 四季歌 摘下满天星 小白杨 想和你一起吹吹风 明明白白我的心 蒙古人 四段锦 人间第一情 爱多一次痛多一次 今宵多珍重 最真的梦 苏武思乡 味道 东方之珠 碧波 把根留住 祝你平安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开扇窗 沂蒙颂 铁马吟 灯月交辉 清江放排 武侠帝女花 珠穆朗玛 再见大别山 人说山西好风光 变心的翅膀 忘不了 秋思曲 倚秋 海韵 岳飞 风摆翠竹 打雁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黄河魂 秋夜思 南海姑娘 秋思幻想曲 你我的爱只能擦肩而过 阳关三叠 粉蝶花 小红花 兰花花 痴痴的等 醉美酒 金韵十月秋 烟雨斜阳 春涧流泉 小桃红 宫姬 摇篮曲 故乡情 溟山 离弦 泪的小花 深闺怨 悲伤 礁石呜琴 星 姑苏风光 倒骑驴 思绪 四合如意 陈杏元落院 垂杨柳 春雨未晴 杨翠喜 双声恨 大八板 我属于中国 杜宇魂 南进宫变奏曲 翡翠登潭 怨红 曲牌联奏 鸿雁捎书 饿马摇铃 德福词 单点头乱插花 海兰江畔庆丰收

急需各种名曲的赏析

2017年10月13日,杰出古筝艺术家袁莎带领爱徒一行空降波士顿,在闻名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上演了一场“筝与诗” 的文化视听盛宴。

作为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中华文化讲堂”之一,袁莎美国之行已分别于10月9日和11日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和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成功举办,广受中美两国观众好评,并得到外交部的重视与支持。

袁莎以古筝的历史发展时间脉络为线索,由浅入深,生入浅出的向观众展示古筝艺术是如何与绮丽的中国诗歌融会贯通,分别展示了《高山流水》《长相思》《春江花月夜》《出水莲》《大漠行》等名曲。以一种诗意的形式向大家展现古筝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同时阐释了支撑每个乐曲的中华民族精神。现场观众反应热烈,掌声不断,大家在欣赏这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优美旋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此次随团出访的还包括袁莎老师的学生青年古筝演奏家白洋、岑佳蔚,以及钢琴演奏家张正宸,打击乐演奏家吴昊与笛萧演奏家艾鸿波。艺术家们以多种形式联袂演奏。与袁莎老师同台演出的艺术家还包括当地优秀的提琴演奏家们,虽然只有演出前的匆匆合练,艺术家们默契十足,完美的演绎了一场中西音乐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对话。

身着白色衣裙的袁莎在舞台中央认真的演奏着,如梦似幻,虽然琴声铿锵有力,她依然给人带来一说不出的宁静与婉约。

袁莎给人带来的美感远不止她天生丽质的美貌。她的飘然出尘,不仅源于她那飘逸如丝的披肩长发,更让人为之动容的是她的非凡气质,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脱俗之态,宛若出水芙蓉一般清丽。

荷兰媒体称誉她为"瑰丽的中国音乐与东方艺术的美丽化身与杰出代表";美国《纽约时报》也曾评价,袁莎的古筝演奏是"感人的听觉印象与迷人的视觉印象之高度完美统一的表演"。

她用一种柔美从容的姿态传播了古筝的典雅风范,筝之韵的空灵,静谧和深远在她的演绎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她精彩绝伦的琴音之中,也令人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古筝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第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取材自古筝起源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伯牙鼓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摔琴谢知音”深表知心人难觅的无奈。此曲诠释了人生在世,知音可贵的情感,也体现了古筝两千五百多年积累的深厚韵味。

一曲《春江花月夜》讲现场观众带入了古筝的鼎盛时期唐代,这时古筝无论从制作技艺还是演奏上都达到了顶尖的水准。在百花争艳的唐诗盛行年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谓压倒全唐,千年来,再无人能把一西江月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可以说,春江花月夜铸就了诗歌的辉煌,铸就了中华民族诗乐之国的不朽。本曲在旋律中还运用了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巧妙的把思乡和月色融汇在了一起,深深触动着现场观众在海外的思乡情怀。

后来,古西域的音乐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丝路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得以相互交融。《大漠行》便是整场演奏中一首极具异域风情的新作品,包含多重音域音调以及复杂节奏等高难度技巧。鼓声筝韵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合奏出荡气回肠的气魄,扣人心弦,震撼人心。

最后,袁莎为大家演奏了中国十大古筝名曲之一《出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风节在音符中被描绘的栩栩如生。明代音乐家冷谦曰:“吾爱此筝,不奢不竞”。袁莎正有此气质,纯净清丽,优雅婉约,静静的自指尖流淌而出,没有任何夸张的动作,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美感。

据主办方介绍,“中华文化讲堂”创立于2015年6月,以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人民友好为宗旨,受聘讲师均为文化领域名师名家,兼具中国风范与全球视野,注重中华文化国际表达。截至目前,“中华文化讲堂”已在全球五大洲30多个国家成功举办32期100余场活动,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此次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筝与诗——中国音乐文化之旅”活动由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北美亚洲表演艺术协会共同承办,波士顿国际传媒咨询协办,旨在通过古韵音符讲述东方故事,让美国人民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有更近更深的了解,进而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挥积极作用。本次活动也得到了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大力支持。

春江花月夜属于几级曲子阿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十面埋伏”、“汉宫秋月”、“广陵散”、“阳春白雪”、“渔樵问答”、“平沙落雁”。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俞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叶扁舟,一点渔火,在月下随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离别后的思念,如泣如诉;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思故乡,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稽康辞世,从此而绝的广陵散,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江花月夜

原名《夕阳萧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传。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相传晋桓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汉》。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亥下最后决战的情景 。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广陵散

《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据《琴操》记载: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己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适合朗诵水调歌头的纯音乐

春江花月夜(古筝曲)

春江花月夜

作词:王健

作曲:古曲

演唱:王心雅

江楼上独凭栏

听钟鼓声传

袅袅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斓

一江春水缓缓流

四野悄无人

唯有淡淡细来薄雾轻烟

看月上东山

天宇云开雾散云开雾散

光辉照山川

千点万点千点万点

洒在江面恰似银鳞闪闪

惊起了江滩一只宿雁

春江花月夜

怎不叫人流连

原为琵琶曲,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后春江花月夜也成了古筝名曲,A调。抑扬顿挫,柔柔似水,优雅优美非常好听。

其中内容丰富,含有摇指,下滑上滑,按音等技巧,使学者得到适当的复习和学新。

全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及尾声构成,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变奏曲。这种曲式由一个音乐主题乐段作基础,其它各乐段运用各种变奏的手法加以变化,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推进了音乐发展。这种手法善于细腻,深刻地从不同的意境和角度,去揭示乐曲主题内容,塑造音乐形象。乐曲通过优美质朴的抒情旋律,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各种演奏技法,有如一幅动人的长卷山水画,贴切地表现了乐曲的诗情画意。下面就曲中的几段音乐做简要的介绍:

引子部分,乐曲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显示部分,由清脆嘹亮的古筝滚指连重奏法起奏开始,形象的模拟鼓声由慢渐快。接着引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抒情、优美、婉转如歌。

句尾的大鼓滚奏音形,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筲鼓齐鸣的动人情景。紧接着音乐进入主题做“接头合尾”式的变奏,即变奏部分集中在每个乐段的前半部,而后半部则基本相同,也就是前变后同,故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不断推进音乐几前发展。其他关联作品

:《春江花月夜》可爱多的粉丝著

《春江花月夜》(发表于《男生女生》09年11月月末版)於意云著

《春江花月夜·神祈/玉猫/镜蚀/流香》(系列文)水阡墨著

《春江花月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徐璐著

名曲:《春江花月夜》

朗诵:《春江花月夜》

舞蹈:《春江花月夜》BTV春李玉刚

**:《春江花月夜》郑佩佩主演

古筝曲能让人心静的,麻烦大家多推荐几首!

适合朗诵水调歌头的纯音乐: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或者《渔舟唱晚》《梅花三弄》《汉宫秋月》等等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又名《夕阳箫鼓》、《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渔舟唱晚》 ?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汉宫秋月》1925年古筝大师魏子猷完成初稿,曲成后经高徒娄树华加工润色,成了一声世界、举世公认的中国传统古筝名曲。 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用古《归去来兮》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者。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

建国后,著名音乐家黎国荃先生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创作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吕思清、盛中国、俞丽拿都曾倾情演绎。年,著名电子琴演奏大师浦琪璋将其改编并用电子琴完美演奏,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一直沿用。三十多年不变的背景音乐,成为十四亿人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

古筝名曲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个曲子有好几版,我个人喜欢陈灵芝版的,感觉很美。

《渔舟唱晚》这个是名曲,夕阳西下,渔舟归家,境界怡人……

《高山流水》名曲,会想到钟子期和俞伯牙,知音难求么

《汉宫秋月》会让我想到王昭君,呃,没出塞前……还有陈阿娇……

《茉莉芬芳》这是一首九,十级的曲子,是茉莉花的改版,认为中间的摇指最美……

《广陵散》这首曲子是失传一时的,后来在明代才被人发现整理,我们现在才能听到这么有韵味的曲子啊

《大浪淘沙》这个是袁莎老师的好,是古筝琵琶合奏的

《梅花三弄》不知道为啥,每次我一弹,我就想到琼阿姨……

《孔雀东南飞》不说啥了……凄美的爱情么……

《寒鸦戏水》描写寒鸦在水中嬉戏的一种悠然的感觉,很清新

恩,还有很多,但是我感觉还是先了解曲子的故事,再听才会感觉很好,不然就只是听曲子而已,失去了韵。就想象自己就在渔舟之上春江之上,在汉宫里在嵇康身旁,挺美的……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

第四首《春江花月夜》是根据琵琶民曲《夕阳箫鼓》改编,也很有名气,为琴家必弹之曲。

第五首《洞庭新歌》听上去十分闲适优美。

第六首《汉宫秋月》也是我国十大古曲之一。

第七首《寒鸦戏水》是“客家筝曲”中名作。

第八首《东海渔歌》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

第九首《香山射鼓》作于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

第十首《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