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介绍及历史背景_古筝介绍及历史背景图
1.古筝的演奏特点?
2.古筝是哪个朝代发明的,背景是什么?
3.古筝起源于什么时候?
敦煌古筝最好。
一、敦煌古筝的音色
敦煌古筝的音色明亮、纯净,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表现力。其高音区尤为出色,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曲目中的细微情感和韵味。中音区则醇厚圆润,给人一种沉静、温暖的感觉。低音区则厚重有力,能够为整个乐曲增添浓厚的氛围和情感。
二、敦煌古筝的工艺
三、敦煌古筝的设计
敦煌古筝的设计也非常独特,其外观简约大方,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高雅、精致的感觉。此外,敦煌古筝还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如琴身的弧度设计、琴码的高度调整等,这些设计都使得演奏者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地演奏。
四、敦煌古筝的性价比
虽然敦煌古筝的价格相对较高,但是其性价比也非常高。在同等价位的古筝中,敦煌古筝的质量和性能都是非常出色的。由于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敦煌古筝的使用寿命也非常长,购买一次就可以使用多年。
敦煌古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一、敦煌古筝的历史背景
敦煌古筝起源于中国古老的敦煌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敦煌古筝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敦煌古筝的文化价值
敦煌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不仅具有音乐演奏的功能,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了儒、道、佛等不同思想流派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演奏敦煌古筝,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筝的演奏特点?
古筝
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古琴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
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
扩展资料
古筝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古琴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列子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筝是哪个朝代发明的,背景是什么?
古筝的演奏特点是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
相关介绍: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
古筝传统的常用演奏手法用右手大、食、中、无名四指拨弦,演奏出旋律、掌握节奏,左手演奏法还有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调整音高,完善旋律。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
古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古筝音乐一般具有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这些特点。
古筝音乐在古代就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性表现得比较突出。弹筝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别是文人把古筝艺术融入诗词歌赋中,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百度百科-古筝
古筝起源于什么时候?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
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
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
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筝,通常人们又把它叫做古筝。这恐怕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
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筝曲给人们留下的古朴雅致的情趣有关。在古代,筝还
被称为秦筝、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关于筝的命名,史料中说法不一。有的说筝是由乐器本身的音响效果命名的
;有说是二人争瑟取其相争的“争”字而得名的;也有说是因“秦皇奇之,立号
为筝”的;还有说是“蒙恬(将瑟)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唐刘
贶《大乐令壁记》)。这几种说法,以音响效果具有铮铮的特点而命名的论断比
较合理。在历史上,我国有着以音响效果命名乐器的习惯。如磬,是按以物击石
发出的“铿、铿”一类音响命名的;瑟则发出了浑厚、柔和的“瑟、瑟”之音。
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说
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
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
。
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
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
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
,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
.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二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传说
而已。
第二种认为: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
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
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
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不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
127对蒙恬造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
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
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
“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
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
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
、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
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
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127齐策》中一段
话所述:“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
《盐铁论.&127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
已。&127”可见筝在民间流行的广泛性。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
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用移动筝柱来转调的。十三弦
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隋代筝的演
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
(顾野王赋)。
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
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
,然非雅部乐也。”
筝的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明代已用十五弦筝。据明代《敦煌实录》云:“
索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
:雍门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
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筝似瑟而小,十四弦。.&127各隋宫调
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
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
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
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
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筝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
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等。在延边朝鲜自治州,
筝又演变发展为伽揶琴。筝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标签: 古筝知识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越等国,其中以秦国最盛行,故有“真秦之声”、“秦筝”等称。古筝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样,具有许多种版本,会有这样的原因,我想是来自于它沿革历史悠久,加上每个朝代对其加注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会有以下四种学说:说法一:筝渊源于瑟在史料中,可看到多处皆有因争瑟一分为二而成筝的记载,于上述对于“筝”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详述。
说法二:筝筑同源说筝筑同源的说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的记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及同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叙述到“筝,鼓弦筑身乐也”。因此有许多学者推断,筝的来源与筑相当类似,都是竹制,都是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之后筝不断演进,演变成十二弦木制筝,简单的说,筝与筑皆是由简单的竹制乐器所演进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说。注:何谓“筑”?筑乃是一种便于携带流行于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简单乐器,战国时代流行于燕、赵、齐等靠北方的国家。北宋陈旸乐书“筑之为器,大抵类争,其颈细,其肩圆。竹鼓之,为琴……品声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击之,随声应律焉”。
说法三: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史料中的记载如下:1.汉应劭风俗通“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隋朝的音韵学家陆法言在切韵中说“筝,秦蒙恬所造”。
3.隋书乐志“筝,十三弦,所谓秦筝,蒙恬所作者也”。
4.唐段案节乐府杂录“筝者,蒙恬所造也”,虽然此一说法有许多文献证明,但仍有许都研究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推断,以下分项述之:(1)在孔子弟子所撰写的礼记、乐记中就已有古筝记载。这代表着在春秋时代,古筝早已流行,但此时蒙恬尚未出生,又怎么造筝呢?
(2)在公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曾叙述到“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其中也有筝乐的记载,李斯和蒙恬虽是同时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筝之说时,相差了十六年,这是另一项否定蒙恬造筝之说的论点。
(3)其三,若蒙恬造筝为事实,怎会于史记蒙恬列传中,完全无提及有关造筝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晋傅玄筝赋序及旧唐书音乐志中皆有反驳蒙恬造筝的记载。筝赋序:“……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旧唐书音乐志:“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此派学者认为蒙恬造筝说已不攻自破,不足信;至于对蒙恬改造筝的说法倒是认为有可能的。在清朝朱骏声说文通训中提到:“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已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便证明了蒙恬改造筝的说辞。
说法四:筝为汉代京房所造承上述旧唐书音乐志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其后述是“筝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但实际上,“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之意,是京房设计了一个状如瑟的五音准,换句现代话应该是说京房制造了一个有五音准的调音器,而不是古筝。这算是一个会意上的差错,而非是真实的。那么倒底事实的真象为何?这些古人的说辞,你自己又相信谁?或许只有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许没有人真正知道!因为若要追溯每个乐器或音乐的确实的背景、历史,那么真正的创造者,应该是在当时的人民,因为筝乐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壮而诞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