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琴和现代的古筝有什么差别?

2.古代人说的琴和古筝是同一样东西吗?

3.琴棋书画的“琴”包括古筝吗?

4.古筝和古琴是一个东西么

5.古筝和古琴什么分别?

古筝算琴的一种吗_古筝是不是古代的琴

完全不同。

相同点:都是弹拨乐器。不同点:古琴七根弦,古筝二十一根弦。

古琴构造: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通身是韵。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

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长160厘米,宽38厘米,厚14厘米,最早有5根弦,后来逐渐发展为12、13、16、21弦,现在还有24弦和26弦筝,常用的为21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弹拨乐器类的"有码乐器"。

而且音色也完全不同,古琴音色浑厚,古朴平和。古筝清脆流动,优美淳厚。古人说琴棋书画,其中琴即是指古琴。但个人以为古琴雅致,而筝稍显轻浮。古琴是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筝却是食得人间烟火的。

古代的琴和现代的古筝有什么差别?

简单回答:

古琴在古代就叫琴,在古代“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指古琴,而筝就叫筝,是二种不同乐器。

在古代是古琴认知度更高,四大名著里三部中描写的是古琴而不是古筝。也就是说在古代琴更流行。

二者音色不同,看个人喜好哪种音色,古琴音色古朴幽雅,古筝华丽明亮。所以不能一定说哪个更好听。

当然是古琴更好学,好多人没有学过古琴,不了解,所以想当然的认为难学。

再稍详细的回答古琴与古筝的区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导演、演员们了解到中国古代名人所弹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弹弦乐器绝大多是“琴”而不是“筝”,87版《红楼梦》、94央视版《三国演义》、央视《笑傲江湖》、**《秦颂》、《英雄》、《赤壁》、《孔子》均有请古琴老师指导演员进行古琴手型指法培训(不是古筝)。

古琴和古筝有很多不同,这里简要说明,供琴友参考:

1、形成年代与名称上:在古代“琴”就是指古琴,也称“瑶琴”“七弦”,而“筝”就叫筝,也称“秦筝”;古琴有文字可考的至少有四千多年历史,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而筝的出现要晚于琴,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二千五百余年。

2、体积上:琴更小方便携带,而筝要比琴大很多;比如长度:古琴一般长为1.2米,而古筝的规格一般为1.63米。

3、形制和弦的数量上:

古琴是天人合一的乐器,依天地、山水、人体外形而设计,上有十三个琴徽,是音位的对照,非常实用。

而古筝中间有弦码,弦距面板较高,琴体宽大。

琴最初为五弦,出土的战国古琴实物已有七弦、十弦,在汉代后定型为7根弦,中间没有琴码,一直延用至今。

而筝在最初为12弦,至唐代为13弦(现日本还有使用),后弦数越来越多,清代有十四弦筝,现代筝普遍已改为21根弦,

4、音色特点:

古琴的音色沉静、古朴、幽远,音量比筝小,曲目大多较为舒缓。

筝的音色明亮华丽,音量较大,音色特点是高亢、洪亮、激越,汉代刘熙《释名》:“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筝曲中速度快的曲目比较多。

5、在历史传承上:

琴有大量真正的古曲(比如:流水、广陵散、阳关三叠、潇湘水云、阳春、白雪、梅花三弄等均直接传承于古谱),仅明清两代就出版了以古琴专用“减字谱”形式印制的琴谱多达150余部,历代古琴专用谱记有三千余首琴曲,除去同名不同版本的尚有六百余首。

而筝的古谱较少,多以工尺谱形式记载,大多数筝的曲目是现、当代音乐家根据琴、琵琶的古曲名目和曲调、及一些现代曲目进行移植创作,比如著名筝曲《渔舟唱晚》创作于民国时期。

古琴至今在世界各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中保存有数百张唐宋元明清传世实物,唐琴就有近二十张,有的唐代古琴还能用于实际演奏。而筝的古代传世实物极为罕见,展出的多为根据出土文物(已不能弹)仿制。这是由于古琴面板更厚、有漆胎保护、制作工艺更复杂,因此传统工艺制作的古琴使用寿命可长达上千年;

而筝的面板薄,没有漆胎保护,使用寿命短,所以筝基本没有能够用于演奏的传世古代实物。

6、在学习难度上:琴与筝的入手难度差不多,到了五、六级的中等水平,在技巧上筝明显要比琴难学得多,而琴在技巧上要好学一些。五级以上的筝曲对手指的速度、力度要求明显要高,技巧上比较难练。所以总体上来讲,技巧上是筝更难学些,意境上琴与筝要想弹得好都需要下一番功夫和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7、文化内涵上:

古琴堪称世界之最:历代琴学论著可谓浩如烟海,唐诗宋词中几十首直接与琴相关,古琴大量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以及绘画作品中,《封神演义》、《西厢记》以及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明确描述古琴(林黛玉抚琴、诸葛亮抚琴、宋徽宗听琴……),很多词语、成语最初都是直接源自古琴而不是其它乐器:比如“阳春白雪”(来源于春秋时古琴家师旷)、高山流水”“知音”(春秋时琴师伯牙与钟子期)、“得心应手”(《列子》师文弹琴),“甲骨文的“乐”字就是一个琴的象形。

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均弹琴:

《礼记》有云“君子无故不撤琴瑟”。早在春秋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虞舜、周文王、伯牙、孔子、西施、赵飞燕、司马相如、卓文君、蔡邕、蔡文姬、嵇康、阮籍、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宋太祖赵匡胤、宋徵宗赵佶、赵孟頫、李清照、朱熹、明代宁王朱权、雍正、乾隆、谭嗣同等等历史名人都精通弹琴。

其中杨雄、蔡邕、嵇康、苏轼、朱熹、冷谦、赵孟頫等等历史名人的古琴论著还留存于世。李白、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还有专门写琴的诗作。

琴在历史上是修身养性、体现一个人文化水平的乐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于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他虚心认真学琴故事,成为后代的美谈和榜样。他所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是必修乐器,相传孔子曾自作琴曲《幽兰》。古琴经典样式中就有以孔子命名的“仲尼式”。

而古筝在我国古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筝的器形与古乐器瑟很有渊源,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时常见到对筝的描写,由于很多筝曲直接从古典作品中移植创作,因而也具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古代人说的琴和古筝是同一样东西吗?

1、古筝和古琴不是一回事,我是学习古筝的。

首先, 古筝比古琴要大,古筝21根琴弦,古琴只有7根,就是俗称的“七弦琴”;其次,二者音色不同,古筝音阶范围比较广,所以弹奏出来的曲子音域高低起伏可以很大,而古琴则不是。

其实,古琴就是伯牙弹高山流水的那个,你看电视剧《大明宫词》里面的曲子也都是古琴的。弹奏出来的曲子很有韵味,像流水一样,是那种可以闭气眼睛去欣赏的。可以说格调很高雅~

2、我想现在有很多男孩子也都开始学习古筝了。王中山弹古筝就很有名啊,是位男士。

3、到现在学习古琴的很少了,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是拜师学的。学古筝的倒是很多了。

琴棋书画的“琴”包括古筝吗?

不一样的啊:

古琴,也叫七弦琴或瑶琴,有七根弦,其音乐质朴,恬静,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喜欢之物!为四艺之首(琴棋书画)

古筝,也名秦筝,因为其源于秦地(长安),现在一般为21弦,也有18弦16弦,声音宏亮,是古代宫廷乐器常见的一种!

古筝和古琴是一个东西么

“琴”是一个统称,是既包括古琴、也包括古筝的。当然,这个“琴”最早指的是古琴,古筝和它是一类乐器。

据说秦朝就有筝了,当时一对姐妹争吵,把一种叫做“瑟”的乐器一摔为二,没想到音色更好听了,于是就取二女相争的“争”,把这乐器叫“筝”。

“琴棋书画”泛指各种文艺特长,就如同“棋”也不光指一种棋,包括象棋围棋等等。所以琴也是代指各种乐器,甚至不只是琴、筝这一类弹拨乐。

我也是个学古筝的人,呵呵~

古筝和古琴什么分别?

不一样 其一,两者形成年代上的区别: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有实据可考至少形成于3000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古筝又名"秦筝",在战国的时候筝就已经流行了 其二,形制上的区别: 古琴琴身以琴面与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雁足(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乐器";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形体造型颇有典故。琴体总长度为3尺6寸5分(折合约1225mm),以象征一年有365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则代表地,以此印证“天圆地方”之说。古琴共有十三个徵位,装饰以金玉的圆点来标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时以指触弦,即十三音也。古琴的七根弦系进化演变而来,史书记载,最早期的古琴仅设有五根弦,以象征金、木、水、火、士,周文王为悼念其死去的儿子伯邑考,故增加了一根弦武王在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称。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也有增加到24-26弦的筝。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于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从乐器形制、制作工艺与构造上来说,今天的筝已与古时的筝有较多区别。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 其三,音域、音色、表现力上的区别: 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奏出许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个人感觉在艺术表现上属于写意类。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表现力丰富而形象。 其四,曲谱上的区别: 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多用"文字谱",到了唐朝后多用“减字谱";减字谱相传为唐代曹柔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是属于指法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其五,演奏方法上的区别: 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而古筝常用演奏手法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

最近我国已把古琴向联合国申报为"人类文化遗产",这是值得高兴的。有人以为琴、筝其实是同一种乐器,只是叫法不同,这是一种误解。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的,传说为"伏羲"、"神农"氏所造;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这是两者形成年代上的区别。

其二,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乐器";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必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

其三,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奏出许许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

其四,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称为"文字谱",到了唐朝后称?quot;减字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其五,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远的是《碣石调.幽兰》一曲,描写孔子不得志以空谷幽兰自喻,据今已有1400多年。还有《广陵散》、《潇洒云水》、《梅花三弄》等,现存琴谱约有数千首之多。我国史籍记载有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以及"三国"中孔明巧施空城计,操琴退司马十万大军的故事,说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筝。1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家"宇宙飞船超过太阳系向系太空进发,该飞船所播放的《流水》一曲,就是用我国古琴弹奏出来的名曲;古筝的古曲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锦上花》等。

今天,古琴人微言轻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被升格为全世界艺术宝库中之珍宝,这是中华民族之骄傲,也是理所当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