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筝变奏_古筝变音的演奏技巧
1.梅花三弄是哪三弄?
2.古筝八级最难的曲目是
3.古筝将军令左手那一段怎么样才能弹好?
4.我想学古筝的,但是有一些疑问。
5.学古筝和琵琶各要多久才能到十级
6.古筝曲拷拍什么意思
7.吉他,琵琶和古筝哪个难,哪个简单?
不过呢,我是琴行学了一个月才决定买琴的,如果成人的话,4个月就渔舟唱晚了,但是,上手容易,学精难,乐器这种东西永远不会骗你,没有速成的,如果你决定学的话,不用管什么时候可以弹名曲,只要每天练习,久而久之,你自然就可以会了,不过就算是名曲的话,也是基本功,像摇指和琶音,我是练习了1年,还是摇的一般般,没有视屏上名家的厉害,虽然现在只是一年从扎摇过渡到悬摇。不过,不要忘记,要从最基本的曲子开始练习
梅花三弄是哪三弄?
最经典的古筝名曲有《云水禅心》、《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个人推荐这三首。
1、《云水禅心》
云水禅心的原意是“寄禅心于云水,是佛家的一首筝曲的名字,其意义在于清逸逍遥,尽在云水中;禅之意境,亦尽在云水中。”《云水禅心》的音乐真的优美,每次聆听总有新的感悟,总能使人尽情地沉浸在与世无争的自然境界之中。
2、《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
3、《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古筝八级最难的曲目是
明朝琴著《伯牙心法》上说到“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亦其有凌霜声韵也”。怪不得文人墨客都深深的钟爱,琴与梅都是有古朴典雅幽逸的情调 , 是大家更为心爱的2个精神支柱。《梅花三弄》是我国古典乐曲的一块国粹
自明朝初期朱权的《神奇秘谱 》传谱至今,通过一代代琴家持续承传,更新改造与充分发挥 , 新的谱本和弹奏设计风格五花八门。加上箫、笛、琵笆等器色也多积极开展诠释协作,危害极为广深,变成深受大家钟爱的中国古曲之一。
梅花三弄的“三弄”一是指《梅花烙》、《水云间》、《鬼丈夫》三个迷人的爱情故事。二是指三个变奏,正由于“主题风格”在古筝的不一样徽位的泛音上演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位置弹奏)。《梅花三弄》是改编于琼瑶的爱情剧,由沈怡导演,琼瑶导演。分成三部著作《梅花烙》、《水云间》、《鬼丈夫》;讲述了三个迷人的爱情故事。《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箫曲,后被改写为琴曲。“三弄”就是指同一段旋律不断弹奏三次。这类不断的解决致力于喻红梅花在寒风中广论绽开的风姿、不曲顽强的性格和快速向上的气魄“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
正由于“主题风格”在古筝的不一样徽位的泛音上演奏三次,故称“三弄”。“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成像征着梅花花开三度,每度都带有不一样的魅力。一度盛开稀缺,欲露还藏;二度盛开大面积绽开,满枝飘白;三度盛开稀落,有嫩芽相随,代表着春回大地。 之后有琼瑶的“梅花三弄”意味着三个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云涧。红梅花一弄断人肠 红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起。
古筝将军令左手那一段怎么样才能弹好?
您要问的是古筝八级最难的曲目是哪一首吗?是茉莉芬芳。茉莉芬芳是中国音协古筝八级考级曲目,这是一首当代创作曲目。它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十级的曲目,除了开头和结尾的主旋律比较简单,中间大量的变奏和技巧都是很折磨弹奏者的,有很多小节是大量的分解和铉,旋律性很弱,没有强大的毅力是攻克不了这首曲子的。
我想学古筝的,但是有一些疑问。
乐曲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一〕散板引子:琴声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了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
〔二〕慢板段,庄严稳重的旋律,用“句句双”式地重复旋法,并用左手琴竹""技法奏出颇有力度的轮音,加之常出现低八度音的衬托,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
〔三〕快板段是第二段的变奏,主要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拍子中的强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捶子扣击琴弦以加强力度,表现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景。
〔四〕急板,用板式变奏的技法将第二段旋律成倍紧缩,变 4/4拍为 2/4拍,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旋律无停顿地进行,气势剧烈紧迫。 扬琴在击弦后余音很长,这样,前面旋律余音与后面击发的乐音混相交响,音响宏大,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
学古筝和琵琶各要多久才能到十级
1.虽然我从8岁开始学古筝到现在有10多年了,可是说实话古筝我还真不会选,家里的琴都是老师介绍,厂家订做的,只要品牌过硬,琴音的质量绝对是有保障的。我家里有两架,都是龙凤牌的。其实说白了,价格贵的,的确质量挺好,不过要有老师指导,不能瞎买。
2.其实练琴的,除了乐感,理解能力,更多的是热情,毅力,勤奋。如果手型漂亮,这可以给外在加分,但并没有多大影响。至少,我从来不觉得我的手天生就是弹琴的料,不比其他同学又长又细,可是即使手又短又粗,只要用心练,照样可以弹得非常好。
3.谈流行歌曲嘛,只要把基础的指法学会,一些比较简单的技巧学会都可以弹得很好听的,因为流行曲谱一般都只是标了主旋律,非常简单,等到了一定水平,如果需要润色,可以自己给曲子添加左右手配合啊,变奏啊什么的。
有一点想跟你说的是,虽然古筝弹一些带有古韵的流行曲像东风破,梅花烙等真的很好听,在某种场合如一些非专业性质的演出加上伴奏还会有更好的效果(我不久前就试过,反响很好),但是当我在老师面前练的时候,老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是不太满意的,她觉得这种演出形式太过花俏了,并没有显示内在的内涵。其实我学了这么久了,对老师的话还是很有感触的,听完心里也会觉得愧疚。但是实话实说,真正听懂古筝的听众毕竟在少数,要欣赏,总得有一些音乐基础。反正看场合吧这种东西,一般的普通的演出,目的在于性,在于吸引大家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这是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曲,不失为一种新颖的尝试,但是如果在庄重场合,或是专业性演出,展示你的琴技或展示古曲内蕴时,这就需要经典的古筝曲目了。(小小提议一下,《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既不难又好听,可以尝试学学,北京奥运开幕式上不是听过了么?)
古筝曲拷拍什么意思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古琴美学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于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秦风格审美准则。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有些见于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于零星的诗文中。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它的内涵和外延,企图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现简单的将十六法的提纲和内涵分析如下:
(1)轻——论音之适中和清实(技巧控制和意趣表达间相互之关系);
(2)松——论吟猱动荡之妙(技巧论);
(3)脆——论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技巧论);
(4)滑——论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之难易(技巧论);
(5)高——论琴乐意境之深远高古(意境论);
(6)洁——论琴品与人品之配合(道德论);
(7)清——论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条件在操缦时的重要(意境论);
(8)虚——论“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论);
(9)幽——论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之品德(品德论);
(10)奇—— 论雅淡琴乐之奇特处乃在于吟逗等装饰性之指法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之处理(表现论);
(11)古——论琴乐古朴之风格来自和澹宽大之气度(风格论);
(12)澹——论琴音雅淡的本质(风格论);
(13)中——论偏之弊处以言中声之妙(表现论);
(14)和——论和之本质在于技巧之无过不及(本质论);
(15)疾——中论指法徐疾之处理(兼论技巧与意境);
(16)除——论指法舒徐之变化(本质论)。
综合此十六个提纲,可将其内容的描述作不同的组合。总的来说,还是著重于风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几方面。属于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虚等;论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轻、滑等;论琴品与人品者有洁、清、虚、幽等;论琴的风格者有古、淡等。
十六法亦可组成四组: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第一组为外在演奏风格的描述,第二、三组均为演奏时内在意境与曲韵表达的描述,第四组则为演奏时对乐曲整体节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组之轻松脆滑除在此处言技巧外,亦为论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内容。奇所包含的特质为轻松脆滑,轻谓材轻,松谓声透,脆谓声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谓声之泽润,近木材也。总的来说,十六法的提纲和内容以抽象性、文学性和形象化的描述为多,实际配合技巧实践的理论少,故容易导致偏向唯美形式主义。
另一位是明末清初琴坛上重要人物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思想的影响,写成了琴学最重要的论著《溪山琴况》。徐上瀛,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其《溪山琴况》见于《大还阁琴谱》。其中二十四况的提纲和内涵简析如下:
(1)和——论调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论本质与技巧);
(2)静——论琴音之简静在于调气与练指(兼论品格修养与风格之配合);
(3)清——提出贞静宏远为琴度之内涵,并指出气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论木质与技巧);
(4)远——论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论);
(5)古——论琴音雅俗之辨(形式与风格论);
(6)澹——论琴元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论);
(7)恬——论恬之为君子之质和有德之养(趣味论);
(8)逸——论琴音之超逸实来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与修养论);
(9)雅——论琴之雅得于静远澹逸而不媚俗(风格论);
(10)丽——论琴音丽与媚之别在于古淡与妖冶(风格论);
(11)亮——论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发清实的金石之响(音色论);
(12)——论琴音之得之于几经锻炼后指下之神气(音色论);
(13)洁——论琴音之意趣实得之于修指之严净(境界论);
(14)润——论琴音之中和温润(音色论);
(15)圆——论吟猱、按弹、乐句转折间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之处理(技巧论);
(16)坚——论用指之坚必清劲和无力不觉乃可得金石之声(技巧论);
(17)宏--- 论琴音必冲和闲雅、下指必宽裕纯朴,始能合乎古调(境界论);
(18)细——论节奏、章句转折、连指与全篇细微之处理和把握(技巧与趣味论);
(19)溜——论技巧之熟练无滞得于指之坚实灵活(技巧论);
(20)健一一论指之灵活刚健与琴冲和闲雅之配合(技巧论);
(21)轻——论音之轻重变化皆不离中和之旨(音量与趣味论);
(22)重——论弹琴重抵轻出之法和情气之并兼(音量与技巧论);
(23)迟——论希声与迟趣之关系(趣味与意境论);
(24)速——论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与意境论)。
二十四况虽比十六法多出了八个范畴,基本上二者的结构都是以一系列美学范畴来组织成文的。二十四况内容中亦有部分与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洁、轻项,二十四况之静与十六法之虚;二十四况之雅与十六法之中;二十四况之圆与十六法之松;二十四况之健与十六法之脆;二十四况之迟与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况之速与十六法之疾。
概括地说,二十四况主要为对琴乐内在意境和外在风格、审美价值与标准之要求,为古琴艺术所提出的审美准则。此内容和形式总合的特征即为整个古琴风格的体现。而这二十四况所涵摄的内容仍然主要渗透著儒道二家的色彩。此二家的影响可分别以“中正和平”、“清微淡远”两句来总括。前者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观念在音乐上的体现;后者则为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澹泊明志、虚静等思想和人生观在音乐上的落实。
儒家的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乐上则为雅乐、德音的推崇和俗乐、*声、溺音的贬斥。雅乐的特色正在于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俗和导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的、平静的,与所谓繁手*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的俗乐相反,故曰“大乐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约制介入音乐的审美标准,所以对音乐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对极端与“穷其变”。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 “道的境界”的音乐。所以道家只对音乐的精神层面积极,而对音乐的声音层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层面)来说,基本上是取消极和反对的态度。(这与儒家之对音乐的道德层面积极,对声音本身变化护展之“技艺性”层面约制的主张仍是有其共同之处的,只不过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为挂搭,后者则以道德为挂搭,唯二者同样排斥音声物化层面之过度发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微淡远这一类追求意境、贵“意”说,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而清微远这一提纲亦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脱、清静和远、淳静简略、萧散简远、恬淡清逸、静远淡逸等等衍生和变奏。
古琴是中国的代表乐器之一,博大精深。目前市场看,古琴发展相对缓慢,学习古琴的人较少。古琴轻便易携带,名曲多,富有内涵。
本人是学古筝的,觉得学古筝较泛滥,没有优越性。而演奏琵琶,很象古代卖唱的穷人家女儿。
吉他,琵琶和古筝哪个难,哪个简单?
“拷拍”(又称“拷打”)1/4拍子。
潮州筝曲在速度、节奏、板式旋律的变化发展方面,也有独特的规律。变奏加花的规律,一般的程序是:
“头板”:(原曲)极缓板,应记为8/4拍,(现常见的一般多记成4/4拍),常见于“笛套古乐”谱,在严格保持头板原形的基础上压缩(或“填字”),速度加快成二板、三板。
“二板”:(一般称慢板),又可分为慢、中、部分。二板慢,为4/4拍的缓板;二板中为2/4拍慢板;二板快为2/4拍的稍慢板。
“三板”:为进一步揭示主题、渲染气氛由二板发展而成,也可分为慢、中、部分。三板慢:行板,2/4拍子,潮剧唱腔伴乐中常用。三板中:稍快板,1/4拍子。三板快:快板,1/4拍子。三板快的节奏变化一般有:
“拷拍”(又称“拷打”):1/4拍子,快板,在三板的基础上,保留旋律的骨干音,抽减一些音符(一般抽掉两个八分音符中的第一个八分音符),形成一系列的切分节奏音型,造成旋律的跳跃、停顿的效果。
“单催”(又称“一点一”):甚快板。将旋律骨干音均奏成1/4拍的八分音符来弹奏。
“双催”(又称“三点一”):急板。将原旋律骨干音均奏成1/4拍的十六分音符来弹奏。
我感觉古筝难一些,学了古筝3年,虽然到了7级,但一首站台风,就足够让学者精神紧绷。我练了将近一个月,本是信心十足,却还是毛病百出,初级的时候,认琴弦就足够让人头大,因为不只是一个调子,七个调子必须全记住。只有平时认真再认真,老师才会满意。因为我在二的时候,五级以上的同学都被骂哭了,很少有一节课不出毛病的。并不是不认真,因为都怕被扣下加倍受罚,所以一天最少要两个小时。所以我觉得古筝难一些。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